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③。王子狐为质于郑④,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⑤。
王崩⑥,周人将畀虢公政⑦。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⑧。秋,又取成周之禾⑨。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⑩,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24沚23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21,《雅》有《行苇》、《泂酌》22,昭25忠信也。”
翻译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注释
1.卿士:周朝执政官。
2.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guó),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3.交质:交换人质。
4.王子狐:周王平的儿子。
5.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6.崩:去世。
7.畀bì:交给。
8.祭(zhài)足:即祭仲,郑大夫。温,周朝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
9.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10.中:同“衷”,内心。
11.明恕:互相体谅。
12.要:约束。
13.间:离间。
14.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15.沼沚:小池塘。毛,野草。
16.苹:水生植物,即浮萍。蘩,白蒿。蕴藻,一种聚生的藻类。菜,野菜。
17.筐莒(jǔ):竹制容器,方为筐,圆为莒。锜(qí)釜,饮具,有角为錡,无角为釜。
18.潢:积水池。污,积水。行潦, 流动的积水。
19.荐:享祭,祭祀。
20.羞:进奉。
21.《采蘩》、《采苹》:均为《诗经·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22.《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经·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23.沚:水中小块陆地
24.池塘
25.表明
26。潢污:不流动的积水
评析
本文前两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它的同姓诸侯国郑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为了达成妥协,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居然采用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各诸侯国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即交换质子。那么,这一外交手段是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记述则对这一举措做出了历史否定。历史的辩证法雄辩地证明,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动向。
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至于此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尽管如此,在我们今天建立新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诚信原则还是应该继承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