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好,诸位,我们一起合掌。
还是依旧,先念三皈,请大家,各称法名。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佛子,各位有缘,大家上午吉祥。
非常感谢,我们居士林同仁的这些护持、成就,使得我们又一次再续前缘吧。真的,时间的流淌非常快,如果在这儿听过的话,去岁一别,算是因缘暂告段落。那我想,总归是藕断丝连,今天又再续在这个维摩讲堂。
虽然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放眼这么一看,有很多老面孔,依旧的面孔。在无常的这种迅速中,我们还是在尽自己的发心、心力、愿行,在学修佛法,这一点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也是共同的愿行,把我们感召在了一起。
特别是这次,来讲的叫《华严经》。有时候我自己扪心想一想,真的有时候实在让人不敢相信,这个殊胜之事,好事来的呢,真是如同我们有时候这个逆境违缘来的也是措手不及。这个殊胜的因缘现前的时候,我们也是,有时候真的是,再次感恩,不敢相信说居然有这样的因缘。在这个阎浮提浊乱的世中,已经到了末法时代,居然我们还能聚首在这里,来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
虽然今天坐在这儿,我感觉也很奇妙。好像又这么长时间,弹指一挥,又好像恍如隔世。这个学修不得力的分别知见中,又来给大家算是说食数宝了。
回到普陀山一年多来,也真的是见了好多高人。在观世音菩萨的琉璃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匆匆一过,烧香拜佛,游玩一番,结个缘而已。我回去住了这么近一年的时间才发现说,真的是观世音菩萨依然住世,就在南海普陀。这些罗汉们是紧随其后,不离不弃。所以很多大修行人,就隐在普陀山,深藏不露。甚至这个天天就在一起,生活中上殿、过堂,也认不出来,只能够信心来支撑。
有一个法师见了我们,你们以后有机会到普陀山普济寺去参学,也许能见得到他。他见了人就说:;你是佛,你是佛。有时候,又一次给我讲到说,;成佛,都不需要一秒钟的事。说;要一秒钟的时候,已经就在一秒钟以后。他说成佛不需要一秒钟的事。哎呀,但是我说我们三宝弟子们,把时间也不知道浪费虚耗在哪里了,不能转身,转不过来。
为什么又来说食数宝呢?眼睁睁的看着这个虚度光阴,好像毫无办法。与其干着急,还不如发心,让心念有一个业处,就是来学修佛法。因为我们不听闻、不思惟、不观照、不念佛的话,那所有的时间,依然还是在做,在干事情,就不知道起心动念在哪里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还应当依然如故地,精进勇猛地闻思修。纵然说这一辈子,哪怕说没有从凡转圣的这个出头之日,可是我们还有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大后盾、大靠山。
这次来讲《华严经》,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自读首楞严,从此不尝人间糟粕味;认识华严经,方知已是佛法富贵人。在这样的大乘经典中,我们常讲到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而这个华严经呢,直接就说的是佛的境界。大家要晓得,我们今天开始直接就是讲的佛的境界。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刚刚成佛,即刻圆满的那一刹那,就开始以他最畅快的心情,全情地来分享他的所见所闻,在法界的所见所闻。
所以说,非常的因缘,我自己也觉得这个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好像本人在讲到这个完整的大部头的经典,好像都在维摩讲堂为主。你看前一部,我们刚刚讲到说《楞严经》,现在又开这个华严法。
《华严经》的殊胜,等下我们还要讲到缘起。佛佛道同,每一部经典,大家学佛教的经典,每一部经典其实都是通的,都是为了开示悟入佛知见。虽然只有在《法华经》里面这么明说,其实《华严经》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直接就是把这个佛知见已经敞开了,没有遮没有挡地全盘地托出来。可是当时只有这个大菩萨能听得懂,能相应。连罗汉爷们往回的这些根性都搞不明白,就像聋子哑巴一样,想说点问题,赞叹一下,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听了嘛,如云里雾里,搞不清楚来龙去脉。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直畅本怀,就是这个佛知见开示给他,但他没有办法悟,没有办法入。所以后来才开始有了这个什么《阿含经》呀,《般若经》呀,这一系列的讲法,最后又才回到了佛知见。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讲法这个脉络大概就是这样子的。
我要告诉大家,《华严经》的功德在哪儿呢?我们能够听到这部经,现在我就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能听到这个经的名,你已经就开佛知见了,就这么殊胜。你能够见到这个经文,翻开经文,能够读诵这个圣言,这就是示佛知见了,示给你了。你能够学修,能够读诵,把它作为行门来一直相续,那么这就是入佛知见了。就是开示悟入。所以从开到入,其实不离一心,收放自如的教法。所以,经典里面讲到《华严经》,佛门里面常说叫做华严什么呢?叫;教海。三藏十二部的内容,全部就在这个经典里。这是先跟诸位同修交代一下。
下面我们说几点,因为每次讲经,它总要有个缘起。怎么就因缘具足得这么殊胜,我们就此时此刻,今天九月二十七号上午九点,就在维摩讲堂,就开始了呢?怎么就过去多亏,本来可能因缘中也可能说去,也可能不去,最后去了。就这个因缘种在那儿,多亏种了这个因,今天有了这个缘。所以,你看因果多重要。
因为我们在居士林常规的缘起中,一直在读诵《华严经》,有这么一个修法。这样殊胜的法会,我们也算是配套地来展开学习听闻一下《华严经》。要给大家讲的是,这一次讲《华严经》,不是像《楞严经》一样,也可能暂时的条件,不可能像《楞严经》一样逐字逐句地讲了,因为八十卷。在梵文里面,号称有十万颂。我们现在就是要叫贯讲。这次来把《华严经》利用,可是也得几年的时间。因为一个月一次嘛,现在的因缘,来把它贯解一下。希望大家能珍惜因缘。
另外,因为在我去年十一月份走之前,不是正在讲《弥陀要解》,《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那么《弥陀要解》现在已经因缘转到观音菩萨座下去了。在那边讲的,给续上了,有的同修也在直播或者网上的视频也能看得到,就不再重复建设了。
原来我是准备再说讲《法华经》来着,结果呢,因为在居士林已经有大德在讲法华了。后来想想说那讲什么呢?就讲《维摩诘经》吧。每次一进门就看见他老人家坐在那儿,觉得不好意思,也没有赞叹,也没有称扬赞叹过他。说讲一部《维摩诘经》,后来说也有法师在讲了。哎呀,就我这个福报就大到这么个地步。你看看,硬着头皮把我逼着推着,要讲这八十卷的《华严经》。所以,真的是跟诸位一起来,能够学习《华严经》,也算是末法时期的百花齐放了吧,太难得了。特别我自己也学习一下,讲学相长。虽然世尊一开始就讲,那我们这么多年也没有学,不够意思。今天算是因缘到了,自他皆利。
第二点,还要给诸位同修汇报一下,真的,这个世界太不可思议,就无独有偶。如果你们的记忆力还可以的话,记得我那会儿说要讲《楞严经》开始讲的时候,就有一个法源寺的小师父,给我把所有《楞严经》的注释,给我抱过来,也是就水到渠成这么开讲的。在居士林说,到底要讲什么经典,就在这个时间段,我不知道在座的,有的可能认得,有一个金居士。老带着大家,有一个慈悲坛放生,在北京,他还挺精进的,这么多年如一日。他呢就莫名其妙,就在这个时间点上给我发信息,微信说,师父,有一套《华严经疏钞》的合刊,就是解释,所有解释《华严经》的这些著述,订在一起,两箱子书。说你要不要?我回到普陀山以后,所有的书,我也懒得打开,那还潮嘛。
原来都塑封好了。因为还没有一个地方确定下来,在哪里住,还在塑包着。我说,我参考的书也没有,讲《弥陀要解》和《净土或问》就靠这个,有时候把手机打开了,查一下,来来回回参考一下,就说暂时用一用吧。哎呦,我说正好没书。以前装得很有学问,在书架里塞得满满的。说现在没书,我就心里想,反正没书了,你就寄两箱子来吧。就动了这么个念。结果一寄来,也放在对面供佛菩萨像和护法像,回去这面起居,那边是供佛菩萨,一个小屋。就堆在那儿摞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用,就忘记这事了。等到林里跟我核实时说,内容到底讲什么呢,我说没办法,讲《华严经》,上哪找《华严经》的著述去呀。诶,突然间那天早上上完香的时候,突然看见这两箱子书了。
拿剪刀把它一打开,正好是一部最权威的著作,就叫《华严疏钞》。所以,我们这次跟大家讲的注释的这个,是澄观法师,华严宗的祖师,著的《华严疏钞》,是我们主要的依据参考著述。另外一个就是李通玄长者著的《华严合论》。这两部著述,在此给大家说一下,是《华严经》最代表性的著述。我们正好也就从此讲起吧。菩萨加持。
第三个缘起,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大家都知道,我们讲到净土经《无量寿经》的时候,号称是什么?是什么?对,是《华严经》的小本。《弥陀经》又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我们现在正在讲《弥陀要解》,就在学《弥陀经》。也就是说,从这个境界,法界而言,它是直通的。怎么个直通法呢?极乐世界是我们今生的归宿,华藏世界海是整个这个宇宙的现前状态。那么,我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华藏世界海,因为我们现在凡夫心量打不开,为什么《华严经》说这么的部头大呢?它描绘的整个是华藏世界海。
你说我们这个凡夫的心力、脑子呀,你就是承载都承载,从理论上都承载不下来,何况你去观去受用。所以说,净土的极乐世界,恰恰就是华藏世界海,我告诉大家,记住啊,是一个截图,一模一样的,原汁原味的截图而已。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现在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就是在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海抽取出来的一个样品,提供给我们。知道吗?所以我们,这就变得我们这次讲《华严经》有很大的增上作用。
为什么?学习《华严经》以后,可以居高临下了,居高临下。这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小心、小愿、小行、小智,特别不得入其门。所以才极力地提倡说,一门深入,信愿持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把《华严经》在心地上,把它这个缘结一遍的话,你就能够怀着这个华藏世界这种毗卢性海,用佛的知见佛的境界,把自己的凡夫心,能够扩充到同步的法界。在这样的知见中,我们再回首看说,从娑婆世界立这个信愿念佛的方便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套修学体系,就是完全是顺理成章,符合事实,最简捷明快的方便善巧的手段,也是现在这个法界本来就是这样的面目。那么还有何不可,有何不能呢?这是我们对于《华严经》最重要的,要学到的一点增上因缘。
从第四缘起了,这我自己打妄想了,真的是这个世界,大家要知道,我们虽然是凡夫的这个同居国土,可是真的从来都没有离开诸佛菩萨的这种住持、清净、大威德力,不可思议因缘,从来都没有离开。为什么呢?你看,我自己现在打妄想,虽然我现在身居普陀山,南海普陀。那么到咱们京城西四维摩讲堂来讲这个《华严经》。
我就想说,因为这观音菩萨现在是把我加持得一愣一愣的。已经不是说以前说,偶尔的点化一下,让你歇一歇,再来。现在就是连发的,知道吧。一个因缘完了再一个因缘,连个十字路口等着,就不容你等了。所以我说,观音菩萨正好借这个,观到我们这个缘法了,法缘了。他老人家有情有义,想称扬赞叹文殊之智,普贤之行,《华严经》的主要功德。所以呢,毗卢遮那如来的无尽功德,希望我们能够同入华藏玄门,所以才在中巧作安排,成就这个因缘。所以,我想我们来学这个教法,一个是学观音菩萨自利的这种慈悲,佛母嘛,以悲。一个也带上利他的,就像地藏王菩萨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真的这次讲《华严经》,也算是四全其美,不负在我们这个娑婆国土震旦国中,还有四大名山这个因缘。其他地方没有的呀,四大名山。
所以希望我们大众从这里能够信入,才算是法喜无边。当然我也同时提出,因为这些年讲法,我也在成长,大家也都在成长。真的是同修道友结伴而行。我们一直都在积累,都在种因,都在感果。
再次声明一下,因为我是凡夫僧,那么讲的是如来的知见,圣知见。请大家有一个要紧的地方,就是千万不能合为一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讲的这个法,这个境界,是究竟圆满的,是佛知见。那么能讲的人呢,我依然还是一个业障凡夫僧。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不要因为我是凡夫,而对这个圆满的法生起不敬。当然,也不要因为讲的是圣法,就认为我,要求我也是个圣人。这我也要特别说明一点,给自己找一个台阶。所以,这里我们就于情于理地来和合学习,就可以啦。唯一的就是,我们一起把心安住在教法的殊胜法义中。那好,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呢,我们在讲之前,先要对《华严经》有一个背景性的了解。因为上午有的居士同修,就已经把这问题提出来了,正好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讲这些问题。先讲三点,第一个回合。背景性的了解。一个是这部经典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什么情况下讲的;第二点,这部经典中途有什么因缘,怎么在这个世间流通的;第三点,这部经典怎么到了咱们东土的。有的可能也知道,有的一知半解。我们稍微有序地把它了解一下。通常我们划分,就是释迦牟尼佛一辈子讲法,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偈子,就是所占的时间上来讲。一辈子他讲法时间的管理和划分。宋代有一个孤山智圆禅师,他做了一个偈颂,给大家念一下,叫做;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载。
这里讲到的说;华严最初三七日,其他的我们不管。华严最初三七日,什么意思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在菩提树下成大圆满觉了。大圆满觉,他由于一劝请,他开始讲法。为什么呢,为诸大菩萨说的内证境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后来的所谓的三藏十二部,当然也包括《华严经》,其实在《华严经》中已经就说完了。一代教法就《大方广佛华严经》七个字中,就总持把它说尽了,已经讲到头了。可能我们现在还觉得说讲到头了?那这四十九年说法呀,我们不是一场一场地听,现在一部一部的经嘛。我们学习《华严经》,大家一定要要有这个见解,提起来。你看刚才迎请我,我就进来的时候,就一种加持力。我就感觉到说,现在华藏世界海听法的菩萨,一直也是,我们也是在其中的一员,也是在一个法会,在一个时空点上而已。
所以说在我们国土里,好像是以文字讲说,我们的汉语,对不对,我们在用音声。可是大家要知道,在华藏世界海中,人家是就用这个境界,现前就来学习的,你能理解嘛。就不是要这样嘚啵嘚地讲,不要一字一句地说,是现前的境界,就是法,就是模版,就是这种称性的表达。所以人家是这样地来听什么呢,听毗卢遮那法界身佛,在莲花藏世界海讲。到我们这了以后,才说是有释迦牟尼佛,在头三七二十一天中,讲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我们眼中的华严的称性宣说,世尊宣说的情节。实际上在法界来讲,他是在海印三昧,后面我要讲到海印三昧,在这样的一个大境界中,现圆满的报身相,放光说法。这些我们听起来,现在就觉得,以佛的无量光加持诸大菩萨,为普贤菩萨为首的海会大众所说的。
哎呀,我们听一听这样的话,就真的有时候很难同步到这个境界里。但是你要知道,它就是这一番的情形。所以说,每一会,后面我们要讲到《华严经》有七处九会;每一品,一共有三十九品;每一句话,每一个法义,都是遍十方虚空法界的。今天我们算热身,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无尽的,无边无际无尽的这个概念给树立起来。一念就可以把无穷劫的法,一念中不断地说,不用休息,而且还不是语言文字的这种表达。就是现前境界的这种修习。但是呢,虽然这个境界如此深广。如果说流通到我们人世间的话,还不能离开具体我们这儿这个法,这个具体的现象。所以显现出来的好像就是,释迦牟尼佛不仅仅在人间菩提树下,普光明殿也讲,上升到忉利天,兜率天,夜摩天,也在讲。那么就这个层面来讲,他花的时间是最初的三七二十一天。而且有一种说法是,前七天呢,自己在一直享受这个佛的境界,证到佛果以后的这种法喜,后二七三七开始讲的《华严经》。这么简略的大家了知一下。这是第一点,世尊的宣说。
第二点,就要开始说到经典的流传。因为众所周知 ,经典不是一开始都有文字的。我们一般在讲到;如是我闻的时候,都会讲到这么一个典故。就是当时佛灭度了以后,不是开始结集经典嘛,对不对。通常我们在说到结集三藏教法的时候呢,最多的关注是有五百罗汉,在七叶窟内,就在现在的印度,七叶窟内诵出三藏教法,这是大家结集成经律论。这是最为我们熟知的理论经典结集。但是还有一个情节呢,我们往往就把它一笔带过。今天必须要面对,是什么呢?就是当时同步的时候,还有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和阿难。阿难,大家要知道,证了罗汉果了,一边在这个七叶窟内诵经典,一边又跟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在铁围山外面集结大乘摩诃耶藏,《华严经》主要就在这个结集法会上。
结集以后呢,佛灭了以后,经典流通中,看它呀就跟一个人一样,要看你有因缘。这个因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就跟咱们,你说来居士林听法也是,今天人很多,人山人海,感觉不错,相续中呢,就看看每个人的因缘就不同了。经典也是如此,这个关系到所有的因缘中的善根福德等等这一系列的条件。那么《华严经》,当时佛灭度以后,有好几百年的时间,因为大家学小乘法学得太浓了,几乎就忘了大乘的这种究竟体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严经》就淹没了,在世间没有流通的迹象了。大家知道嘛。将近有近六百年的时间,这么久。因为没有人福报能够召感《华严经》在世间流通。所以大家要了解到,后来全凭我们讲到第二个,就是龙树菩萨取藏龙宫。
《华严经》的传译者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何许人?他是继释迦牟尼佛以后,当时在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旗帜性的代表大乘佛法的人物,龙树菩萨。在当时他是个婆罗门种姓的出身,现在我们中国人把他誉为八宗共祖。龙树菩萨是我们八大宗派所有的都公认的,都认他一个人是祖师。你看看他对佛教的贡献。但是他还没有学佛之前,非常聪明,世间的这些书一学就通,什么外道的教典呀,一些术呀,道呀。最后还练,练,练什么呢?练到有一个什么本事呢?隐身,就突然间大家都看不见他了,他有这个隐身术。不知道也是持咒了还是修观,练出来这个隐身术。就跟三个好朋友动了邪心了,到皇宫里面去转悠。转悠转悠,看见皇宫里面这个女众非常的漂亮,就动了这个情欲心了。就把皇宫里的这些女众呢,他们隐身术,看不着,就侵犯这些女眷。结果被发现了,发现了以后呢,由于皇宫也不是一般的人的福报能住的呀,皇帝也是有福的呀。那你的福压不过,虽然你有这点雕虫小技,就被给逮着了。逮着了,另外三个人就全部给国王所杀,只剩龙树菩萨一个人,因为他后面有一系列的法任务,所以就幸免于难。
但是呢,由于这件事,他悟到了,人世间是以什么为苦,为本的。以什么?对,以欲为本,为苦的根本。悟到这一条以后,即刻就出家受戒。但是,他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有一番经过,可是学习经典的时候,并没有开正知见。后来还是在雪山上遇到一个老比丘,授予他大乘经典,虽然学习也没有通达,就是一知半解。类似于我们现在就是看了好多经书,可是他的见解没开。而且对当时因为他,很多人就辩论不过他,就生起了大的我慢心。就准备自成一派。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个大龙菩萨,大龙菩萨见他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把他引入龙宫,授他无量大乘经典。这样他才熏习了大乘的知见以后,才对佛法的教理,证悟,有了全盘的了解。开始弘扬大乘佛法,特别是我们现在讲的般若波罗蜜的这一部分经典,主要就是龙树菩萨开始宣扬弘扬起来的。要不然我们现在根本就不知道,般若波罗蜜是什么。就是他老人家一脉相承,一直在弘扬。当时把外道也给摧破了很多,把小乘的有所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这些见解,也给把他们拔起来,把真正的佛法给彰显出来。所以他著作了很多著述,叫做千部论主,在印度有这个美誉。
那我们现在要回想起来很多,又要讲到说龙宫里面怎么会有经典?现在我们去看一看,我也跑到普陀山的海边,说龙王老爷在哪儿呀?看见的只有一浪一浪的水嘛,到底在哪儿呀。眼睛眯起来说,这就跟那个什么水漫金山寺,还是什么演电影一样,说哎呀,特技做出来,带了好多虾兵龟将,那是你自己的那个妄想啊,这就叫法界。后面再来给大家讲到;世主妙严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说,原来我们人太狭窄了。所以现在学术上很多所谓的学者也研究说,哪里有龙宫呀,最后讲着讲着,讲成什么呢?说有一个叫大龙的,也是学佛的,那么号称叫菩萨,他家里藏书很多,把他带到他们家看了一下,就研究成这样。大家要知道,这是在经典里面的,龙树菩萨从龙宫里取出经典,这在《海龙王经》里面有记载。
记载着什么意思呢?在请佛品里面,就是海龙王当时曾到灵鹫山听佛陀讲法,在印度灵鹫山。他心里生起非常大的欢喜心,就当时化出宫殿,请佛到海中的龙宫去应供。大家知道嘛。为什么现在说叫天龙八部护法啊,他受这个益了呀。受益了以后,天龙八部他们听法的话,他们对法的相应甚至比人高得多。你比如说,不要看魔王,魔王大家知道最喜欢听的是什么法,魔王最喜欢听什么经,知道吗?《妙法莲华经》。所以为什么我们居士林这儿,也是正法能够久住,住持,没有这些邪魔外道能够侵占呢?就是因为在讲《法华经》。魔王特别喜欢听《法华经》。所以你看这一个业习,一个福报,一个因缘,各种各样。那么,他当时把佛请到龙宫里面应供了以后,就发愿在佛法隐没的时候,他发愿将护持,只要有经卷所在的地方,他就发心护持,成为护法。所以我们现在呢,你看很多经典里面,特别是提到有一位龙王是因缘最深的,是谁呢?就是娑竭龙王,娑竭龙王是最相应世尊的教法的。
等到龙树菩萨出世的因缘成熟了以后,他又把《华严经》终于给请到人间来了。但是我要跟大家讲,当时龙树菩萨在龙宫里见到的《华严经》有三大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算在我们三藏教法中,最大部头的一部经典。但是,是当时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最小部头的一部《华严经》,而且还不全。什么意思呢?当时在龙宫里面,他看到上本《华严经》大家知道有多少颂,就是多少偈颂吗?偈还懂吗?偈颂还懂,三十二个字为一组,就叫一个偈颂。如果是诗,或者四六句子的话,就是四句叫一个偈颂了。那么上本有多少偈颂呢?有十个,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就一颗微尘一个偈颂,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这么多的偈颂。有多少品呢?
一四天下,就南瞻部洲,北俱芦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这四大部洲也磨成粉的微尘数这么多品。我们现在只有三十九品,给大家讲的。就这么多,这是上本的《华严经》就这么多。中本的有多少呢?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当然我们从数字上就可以形容描绘它了,但是从内容上呢,我们还是没办法入进去。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华严经》,是当时龙宫里面的下本,就是最简洁的一本。就像《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心经》只有二百七十个字一样,对不对。这个我们学的《华严经》,在人家那儿,当时就处于在咱们这儿《心经》这么短小的地位,知道嘛。你想想我们现在还要,真觉得呀讲这么大的经,这可怎么学呀,啥时候讲完呀。
刚开始,我想想,我说,一句一句地讲,我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么长嘛,对呀,一个月一次,你说这来不及,往生了。所以说,上本,中本的偈颂太多了,不是凡夫的智力心力能够受持的。隐而不传。他传出来,他老人家就是用了九十天的时间,把下本十万偈,十万个偈颂,四十八品,当时这里记载的是四十八品,因为后面还有《普贤行愿品》,单行本。用了九十天的时间给背下来,带到印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但是我还要跟大家讲,现在我们只有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为什么呢?因为他也只是下本十万偈中的一部分,另外一半还在龙宫。也就是龙树菩萨看到,能够利益阎浮提众生的也就这个版块,这么多了,就足够学了。这是第二个,龙树菩萨怎么让《华严经》流通起来的。
流通起来呢,它有第三个阶段,就是什么呢?大法东来。怎么传到东土的呢,大家知道吗?有知道,有学习过的吗?我们现在也很少互动,有知道怎么传到东土的吗?首先我们看,你们去过东林寺,有去过的吗?这一呼就有很多应。东林寺,知道有两个祖师塔,知道吗?谁,远公上人,对,远公上人的祖师塔很特别,一块一块石头把它砌在一起,一个圆的,像馒头一样。还有谁?这就不多了,相对少了,但是也说对了,还有一个祖师爷就叫做佛陀跋陀罗。所以你看这种历史感真实感多强呀。佛陀跋陀罗是何许人也的呢?汉语叫做觉贤。他是公元四到五世纪最出名的翻译经典的僧人,十七岁出家。学修的天资很出众,他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大德。
当时应智严法师的邀请,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入到长安来弘扬佛法,弘扬禅学。但是大家要知道,他为什么后来葬在东林寺了。由于他的因缘不在北方,当时在长安城里,还有一位著名的人,我们都知道是谁吗,长安城里谁是法主,鸠摩罗什嘛。你们都忘了吗,鸠摩罗什法师是当时长安城里的法主。他当时在逍遥园里西明阁翻译经典,翻译经典手下特别出众的弟子都很多,号称四圣八俊。最出名的四个最顶梁柱,四大天王一样,还有八个,再加起来另外四个稍次一点的,加起来叫八俊。这都是最出色的。僧肇大师呀,写《肇论》的。道生法师呀,就这些都在其中。所以说佛陀跋陀罗的这个因缘,当时一个是长安城里太繁华了,他不喜欢繁华地,这个山里住得久了。
我也能有理解,为什么,你看,今天早上一路过来,哎呀,车来车往,从故宫那边来,空气还是不太好,你们可不知道我们普陀山可真的没有这种情况,一早上起来就洗肺。所以说,他不太习惯了,因为住久了,可能是山里。他就喜欢山里面住,不喜欢外缘太多。再加上另外一点,他跟罗什法师门下的一些弟子们,在见解上不是很相应。这两个因缘。这两个因缘当然我们要把它视作增上的推动,就促使他当时带了四十多个门人,到他真正的有缘之地,庐山东林寺。当时中国的两大佛教中心,就跟在印度的祇桓精舍和竹林精舍是一样的。在咱们中国,一个是长安,罗什法师的逍遥园,另外一个就是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的。这是南北的两大中心。
到了东林寺以后,他继续从事他的翻译经典。这是佛陀跋陀罗。那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就是说《华严经》的梵文本,当时藏在哪里呢?有一个叫遮拘盘国。在这个西域,这个地方,他把它作为传国之宝。当时不知道西域有这么一种风气,现在我们讲讲嘛,这个佛法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他们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就作为镇国之宝,我们有一部经典,别的地方没有,就害怕他们知道,取走一样。你看《楞严经》不也是这样。前些天还有一个居士,在微信上说,说法师您讲的《弥陀要解》我能不能分享给别人?哎呀,我说这个你还要问我,我说你是怕佛法让别人知道吗?他们就是有这样的知见,虽然国王很敬信三宝。内宫里面藏了很多的大乘经典。特别是对《华严经》特别重视。就藏在哪里呢?那个山间的石窟里边。把它封起来,咱们的房山的石经也是。
所以要严防外流,定为国法。就是国家的法律里边,谁流出去,这个要处置的。那么当时有一个东晋的沙门叫做支法岭,他弘扬大乘,听到这个国家有这个经典,就前往求取。你看他有这个因缘。所以我们在世间,你观察一下,一切都是因缘。什么样的人,就跟什么样的东西或者什么样的事有缘。它一定是他带着的。你仔细观察。这个求法的法师们,他就跟经书有缘。所以他一去求,国王定的国法本来是不许人拿走,他一去求,反而一下就被感动了,就把《华严经》全给他。就这么个因缘,就把一共三万六千偈就给取回来了。大家发现了没有,又少了一点。是不是。让他带回来。那么当时已经到了公元四世纪,到了四一八年,当时有著名的官员就恭请佛陀跋陀罗祖师爷,把它译成汉文。
翻译的时候已经在南方了,不在北方了。在南京的一个叫道场寺。跟很多有才华的高贤译出来《华严经》。我要告诉大家,佛陀跋陀罗,现在的塔在东林寺,七十一岁圆寂,被称为庐山十八高贤。他翻译的这部《华严经》叫做《六十华严》,要记住,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叫《六十华严》。因为他的内容一共只有六十卷。《六十华严》是晋朝翻译的最早的《华严经》。这是第一部。
再给大家说一下,还有一部华严叫做《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经》是什么内容呢?是我们现在读诵的《普贤行愿品》,很短,对不对,一会就读诵完了,《普贤行愿品》的广本,大家明白吧。讲的一样的道理,但是它是《普贤行愿品》的广本。一共有四十卷,也是入法界品的内容,就是单行本。这个《四十华严》怎么来的呢?八世纪七百九十六年的时候,这个印度,到了南印度有个乌荼国。所以你看当时《华严经》也是在各地流通,各种请,各种版本,就像我们的大正藏一样。这个国王听到了大唐的势胜,当时全球是大唐帝国嘛,当时是德宗皇帝,也非常信仰佛教。他听说有这个事了以后,他就把它这个经写出来,作为贡品,进贡给大唐的德宗皇帝。把它视为珍宝。后来就让般若三藏法师,这个出家人叫般若。般若法师在长安崇福寺译为汉本。一共有四十卷,所以叫做《四十华严》。大家要记住。晋朝的时候叫《六十华严》,是佛陀跋陀罗。《四十华严》到了唐朝了,是般若三藏翻译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根本法本啊,叫做《八十华严》,也就是你们常读诵的。我们能够学修这部宝典完全归功于一代女皇武则天。她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当时就是她怎么也听不懂《华严经》,特别是这个什么说,不是里边有一个比喻嘛,叫金狮子章,怎么如狮子的毛孔呀,一毛孔又有无量的。这个你们到时候听的时候,我们今天不知道能不能讲到,要讲到一个无尽缘起的这么一个概念。大家要知道,这就是当时连武则天都听不懂,那你们都比武则天都强了啊。她呢非常的力弘大乘,她是一直有一个遗憾,武则天觉得《六十华严》的内容没有完备,没有全嘛,她心中特别遗憾。因为大家要知道,当时这个《华严经》呀,就是《六十华严》译出来,还有大德在讲的时候呀,看出《六十华严》不太全,又从其他的经典里面翻译把它的内容呢,甚至有一些增补进来,把它给贯过去的。
因为有一些内容就好像有点小断,隔断了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她听到了于阗国。于阗是哪里知道吗,于阗是新疆的哪里?对,现在你一想和田玉就知道了,现在我们都心贪了嘛,都一说和田是想它的玉。你没想到原来的《华严经》八十卷的梵本,全部的取经全的时候,就供在于阗国。所以武则天就派特使去求访得来,请谁呢,叫做实叉难陀尊者,在东都洛阳的遍空寺进行翻译。遍空寺。那么她亲自监督,并且写序文呀,题品名呀,当时最著名的,跟大家讲,比如说菩提流支。可能你们有的没听过啊,我说的这些名词,当时教内响当当的代表性的人物。像这个义净法师,三大翻译家,那么这些呢经过四年的时间,翻译成为华严宗的宝典,就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的出处。
我们现在这次能够学习的就是《八十华严》。所以大家就是要感动我们能够遭遇,真的是难遭遇的遭遇,感恩这个遭遇。因为大家想嘛,在华严会上的时候连罗汉都听不懂。他不适应还居然有这样的法。藏在龙宫里几百年,人们就完全不要说听闻了,连名字就听都没听过,我们居然还能在这末法时期来作见闻、学习、读诵,这是何等的因缘。所以说这是第二个,就是说经前的一个背景了解,大家先有耐心要听一下。因为这次,我们今天一天的法务呢,是不可能讲,连经题估计都讲不到,可是前期的这些呀,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叫做部类。如果你真的是说,就是不是说我们听法呀,好多种,你不能听个就是说轻描淡写。
或者说大家相似的这样的一种会心一笑啊,觉得还听起来很好,很好听,内容呢比较活泼生动。可是呢最主要的听法,大家要往心地上开。这也是本人一直讲法的一个宗旨,要往心地上开。我自己大概过去的愿力就负责这一个层面的听法众。所以我总结观察自己这么多年来,好像更能够相应什么样的听法众呢?就是已信者能够令增长。我觉得这一层面,可能因缘比较更多一些。所以我们学习一部经典呀,你要知道它属于什么阶段,什么情况下讲的,宣讲的背景,特别是像《华严经》这么一部大的广的经典,大家要知道,《华严经》它,像华严宗就是依着《华严经》成立的,这么一个根本经典。那么它一定有一些在平等法中的差别相上突显出来的特色思想。其实也就是提供给我们一些开悟,这个开悟不是说一下子就大彻大悟,就是让你听了心有所悟,或者说受用,至少可以增上信心,有这么一些点提供给我们。所以本着这样的状况呢,我们在讲经前呀,大家也要做一点功课,以点带面地了解,这个也是本身是一种因缘的具足。
因为大家知道,天台宗啊,你们听啊,跟华严宗,是我们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两个弘扬的宗派。那么天台宗呢常讲经呀,你看我在普陀山这次讲这个《彻悟禅师语录》,也是用的叫五重玄义这个方法。就是从五个层面、五个角度来讲这部经典,先把它总的了解一下。大家要知道,《华严经》常用的方法叫什么,有知道的吗?对,叫十玄门。就是它更庞大,就分十个点,来给你各种各样的了解。所以我们先依着这个推展一下,就把《华严经》的一些思想、境界,在一代教法中的特殊之处,先分门做一个了解。一个,是我们这样的话,再学习经,慢慢地就觉得不那么突兀了,是一个渐入的状态,渐入的状态。否则你看,罗汉他都突然起来了,讲《华严经》都听不懂了。二一个呢,也算是先搭一个架构,先搭起来这么一个架构,后面的学习呢,也深入,就有这个纲宗所依了。
你就知道说讲到哪了,这个是怎么个情况,怎么个境界,等等这一类的。第三个来讲,因为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些思想、特色,当然这个在祖师爷们来讲,其实是他们的一种境界流淌。这个是不一样的。我跟大家讲,这个学习教法呀,现在不是说,我们不带着愤青的批评,可是我确实要提醒大家:学习教法,学习教法,就是学这个教、这个法,它真的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是考量。所以说你一旦经过那样的一个层面去了解的时候,因为我知道,好多听法的,一个方面他这样也来听,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他很感兴趣很多种层面的了解。不管从学术上的,整个历史上的,教史上的等等,他都会有这个兴趣。可是你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心念觉得太自信了。
人的心念呀,是你缘到什么法,你就跟着什么走,知道吧。所以我们来听这个教法呢,就是要受这个教,受持这个法,这是唯一的目标和最正的正路。你一旦滑落到偏旁里边的话,你很难再上到这个路了。有可能你离得很近,我告诉大家,有可能就是平行的,离得很近,你就是已经过不来了,不在这个状态。所以我们要坚信这些古来的祖师大德,他们的总结和考量,那么我们有所依,有所序,来先来听。
下面开始呢,我们就一点一点地讲啊,先要讲两个概念,今天呢在此也写一下,好久也不写了,今天写一下。因为它比较专业,后面的看不到的,等一下听讲就可以。大家不要担心啊,肯定让你们听懂。现在这个是列出来,让大家先心里在字面上,因为这个字你不一定听得多。好,这是我们先要讲的两点啊,后面的同修不必,我给你念一下就知道了。第一个是所依的判教,第二点是所依的教乘,这两点主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就是说《华严经》讲出来以后,它度化众生上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个什么范围,那么它当时起的作用呢,主要在哪些人群中起到的作用。它在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教法中,它担当了怎样的一个版块,这是第一点我们要了解的,它有什么特色。那么第二点了解的,所依的教乘是什么意思,教乘差别是说,它这个教的特色,就是说跟其他,比如说跟《法华经》不一样在哪里,我们待会儿有很好的例子,大家一听就懂,所以不必担心。
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第一个词,叫做日出先照时,是在讲《华严经》。你们以后再一听到这个内容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日出先照?见过太阳升出来吗,太阳先升起来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它是斜的,对吧,跃出了地平面,所以它一定要照在山头上,先给大家讲这个比喻啊,因为它是一个比喻。就像我们,我们每天早上你看,在普济寺三点半上殿,还黑着呢,很黑,很黑了以后,开始楞严咒啊什么咒都念完了以后,再一唱赞偈开始什么呢,绕佛。每天都要普佛、要念消灾延寿药师如来,念消灾延寿药佛的时候,所有的师父们都带着,每天都来打普佛,在普济寺每天的普佛有好几百堂。也就是说,比如说上早殿的师父有二百个人,那么打普佛的游客也罢,居士也罢,反正那儿都是一起的,你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差不多有一千个人,这是最少的。那个殿叫活大殿,能盛三千个人。
那么绕的时候,我自己在备这个法义的时候,自己就看见真实的情景,就是正好那会儿太阳出来了,正好太阳出来有时候还是霞光万道的时候,它的这个光呢,不要说山了,就是说大殿的那个屋檐,每个殿堂每个殿堂不是有屋檐吗,它先照的都是那个龙头,哇,一下子亮起来了,但是屋檐下面的瓦呀,或者说这些柱子呀梁呀挨地近,就慢慢地再说,是不是?等到绕佛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绕佛完了以后,往大殿走的时候,有时候就开始照到柱子了。所以为什么《华严经》在华严宗祖师里面,把它判为日出先照时,因为还有一个叫日升转照时和日末还照时,这叫三时判教。《华严经》就代表释迦牟尼佛所有说法中第一个,叫做日出先照时。
我这么一讲呢,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呢?因为《华严经》在一代时教中的定位,它属于先讲的法,叫做日出嘛,对不对。释迦牟尼佛刚刚证到佛境界,开始就讲,叫做日出。日出问题是那柱子呀、屋檐下呀黑咕隆咚的,就是说先照到山头了,那么山坳里边或者还没照着这就属于什么呀,如聋若哑的那一部分,知道吧。就是罗汉们听不懂,听不懂没办法,为什么?因为太出来它只能先照到,从法界来讲,从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来讲,它只能先照高山,比如说须弥山,它先照到了,这就比喻的登地的大菩萨,法身大士,一讲马上就通。照着了,他就亮了。所以在经典里面我给大家念,这个在如来出现品里边有一段经文,叫做;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太阳出现,咱们这儿就是阎浮提,那么,;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地球上也是呀,你们看看网上有那照片,你看那个什么喜玛拉雅山呀,什么珠穆朗玛峰,早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是把那个山头上那点儿雪先照亮,这一样的情景。
;次照黑山,次照高原。就是再升的,日升转照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再升高升高开始才能照什么,把山与山之间的这些黑影,还有这些高原,高原就比山要低一些了,也开始照到。;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再进行,日当午的时候才什么呀,才所有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才能够完全照得顾及得到。这就是佛陀讲法的一个步骤。所以我们要明白,《华严经》就代表日出先照的这个法,照到的全是大菩萨,山头。那么后面的这些黑山呀,普照大地时开始讲《阿含经》,慢慢地再讲方等经,再讲般若经,慢慢地就照去了照去了,最后都照了,最后来了一个日末还照时,太阳又落山了,对吧?最后收的还是把大家全部照完了以后,再提升一个高度,这就叫做摄末归本法轮。第一个叫做根本法轮,第二个叫做依本起末法轮,依根本而起枝末。
第一个日出先照时叫做根本法轮,叫初转法轮,这从大乘华严的角度,不是我们说小乘刚刚在鹿野苑讲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说这个叫日出先照时。依本起末叫日升转照时,摄末归本叫日末还照时,就是指的谁?哪部经典?《法华经》。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要知道。如来等正觉,他讲到说,;亦复如是,就是也跟太阳一样,是这么讲法的一个套路。
但是我们要知道,因为《法华经》里面不是讲到说,你不是说下的雨都一样吗,怎么这会儿又成了太阳先出来后照呀,说不是像雨一样吗?所以经文里边也讲说,他说;日不作念,就是太阳它不会想说,我要先照这个山,然后再照那个土,可是因为我们听法人的山地有高下,是因为山有高下,导致了这个现象。明白吧。所以大家要知道所依的判教,我们现在在讲《华严经》,叫做日出先照时。这是第一个概念,所依的判教。问一下判教是什么?今天又要互动一下了,我们互动问一下,谁知道什么是判教?对对对,判教就是对于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组织说明,给它定位,是为什么讲,讲这个有什么作用,什么情况下讲的,属于哪一类,你明白就好了。
这在三时里边属于第一时,叫做日出先照时。在法的类别里边叫做根本法轮,先转根本法轮,这是第一个。那么知道了这个以后,我们下面再学习《华严经》就知道,原来这是,为什么说华严大法,为什么是富贵了,因为他一口就吐尽了。太阳一出来,太阳是一览无余的,对吧,只要它跳出地平线就已经全体显现出来了。但是因为山有高下,所以才导致说,一会儿说听的这个法,一会儿说听的那个经,不一样。慢慢地大家同步来接受,就跟下雨一样,下的雨是一样的,你的树有大小,草呢吸的水就少,树呢吸的水就多,那参天大树的话呢就更多。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记住,这叫无上根本法轮,这叫做初转法轮。像这个日升转照时呢叫做中转,就慢慢给你说小乘法,因为你大乘听不懂嘛,只好给你说小乘法。然后再慢慢地引向大乘,这是第一个概念,大家要了解。我这样讲能听明白吗,都能听明白是吗?
第二点叫所依的教乘,就是我讲的这一套法,是个什么法。那我要告诉大家,既然我讲的是根本法轮,那么就说明一定是一乘教法。那首先大家要明白;乘是什么意思,乘是什么意思?大乘小乘,运载的意思。大乘嘛,乘,我们现在乘车不是叫乘吗,乘飞机,乘车,乘船。佛法就跟一个船一样,大乘就意味着能运载得多,小乘就意味运载得少,但是都是在过河,都是在渡生死海。那么一乘为什么叫做一乘呢,还记得吗。因为还有什么,看见了吗,还有三乘,三乘是怎么来的?《法华经》讲到哪里?有讲到火宅喻吗,有吗?火宅喻,火宅喻是大富长者给那些小孩们讲的什么,有什么?有羊车,有鹿车,有牛车,这就代表三乘知道吧。
三乘是什么意思?是《法华经》里面的为实施权,权巧地,因为他这个小孩太小了,他不懂人事,你给他说有大白牛车不知道有多么庄严,他不相信有这么好这么大。你只能最小的一丢丢的,小不点儿,给他说有羊车呀,他就喜欢小羊,不是小小的吗,拉个车,就足够他享受了,所以就给他讲羊车,就相当于小乘。又给他说中不溜的,说鹿车,有一个鹿给你拉着出来就可以了,大小就这么就乘载了。那么给大一点的叫什么,说有牛车,那这些就都被他给劝化得,给循循善诱出了这个三界火宅,这就叫三乘教法。那么三乘教法大家要知道,《法华经》最后是什么,不是叫会三归一吗?所以我现在先把《法华经》给你们交待清楚,叫同教一乘,为什么叫同教一乘,就是《法华经》的内容里边,即有羊的内容,也有鹿的内容,也有牛的内容,但是最后给你的内容是什么呀?是大白牛的内容。把他们都给哄出院子去了,结果这个火宅烧起来了也烧不到他们了,因为跳出三界了嘛,了生脱死了嘛。最后出来发现说,原来整个哪有什么羊车鹿车牛车,都没有。那难道佛是骗人的吗?不是的,给他一个大白牛车,是最庄严的,那个牛的毛呀特别细,肥,整个拉的这个车子上面无尽的宝藏,随便你取,这就叫做一乘。所以叫会三归一,《法华经》里面这么讲的。
好,现在《法华经》你这么厉害,可是《华严经》我要更厉害,怎么办啊?就说《法华经》你还有叫个同教一乘,就是虽然最后的内容是会到一乘里边来了,可是你前面还兼顾了三乘,有三乘的内容。三乘和一乘在同一个法中因人而异地受用,因人而异地宣说,所以叫做同教一乘,听明白了吗?就是究竟圆满是究竟圆满了,但是他是还有妥协,还有善诱,循循善诱,有这些内容在中。也就是说,我告诉你最好的东西要给你,但是你实在达不到了,好吧,那我先给你搭个台阶,放下点儿身段把你给拽上来,有这个法。知道吧。但是现在我们要告诉大家,在《华严经》里边没有这个法。我最直接地,行,你就给我跟着一乘走,就有大白牛车,直接就告诉你就是大白牛车,只有成佛的教法没有其他法,你成佛你就来,其他的概不在此列。你能跟得上你就上,跟不上就只好如聋若哑,所以叫做别教一乘。完全没有羊车鹿车牛车,只有大白牛车,就这一条,你其他的你不要,有别于你们其他的,不要再跟我这儿论了,这就叫做别教一乘。纯粹的佛法,圆满的教法,没有方便施设,没有所谓的善巧,就这么直接痛快,所以为什么叫直畅本怀,日出先照。能听得懂吗大家?
你看确实如此,我跟大家说一下,你们了解的时候真的要了解到这一步。你看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修行人,我们很浅白地讲,我们修行人一定要具足三个条件,对不对。第一个你得有出离心吧,要有出离心。第二个你要有菩提心吧,要度众生的心,这是成就佛道。第三个你要有空性见吧,这个真正的缘起性空。这三点是滋生你成佛,成佛这必须的内容,你没有这个内容你怎么去修怎么去成就。其实我跟大家讲,在《华严经》里边,就这些内容都讲过了,知道吗。什么内容,你比如《华严经》里面大家读,有一个品叫做什么品,出离心,品名就讲出来了,叫做离世间品,《华严经》里面有一品叫离世间品。那什么叫做菩提心呢?就是度化众生,在入法界品里边,入法界品,而且还有一个十回向的内容,就是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众生,这就叫菩提心。
那我要告诉大家,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入到弥勒住的地方了,弥勒菩萨住的叫做弥勒阁楼,重重无尽相互缘起,像我们说的华藏世界海的镜子一样相互影照,重重无尽,这个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性见。空性不是啥都没有,我们理解般若波罗蜜,这才叫真般若波罗蜜。所以一部《华严经》里边已经讲到说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了,都在它的内容中镶嵌着。如果你实在读不懂了,没有办法才开始日升转照,讲的什么内容呢?《阿含经》里边是小乘法,给你讲什么?出离心。了生死要到涅槃,要了生死,要脱离生死。在方等教里边让你什么呢,回心向什么,向大,就是你不要光顾着自己了,要修大乘法,这个就叫菩提心,给你往上拨了。那么在般若波罗蜜多讲什么呢,讲空性见,其实就是把这些法给分开,一部一部地讲了,虽然是这么多的部头这么多的教典,无非就是这三个法。其实在《华严经》里边已经讲到了,但是没有办法大家听不懂了,最后才叫法华涅槃说,依然还是一乘法。所以大家看了吗,从一开始的三七二十一天就说尽了,没有办法了,又说了四十九年还是说尽,一个尽,这就叫同教一乘和别教一乘之别。
可能你们还是有点儿太教条了,我举个例子,举个例子你们就有感应了,什么例子,什么叫同教一乘和别教一乘。在《法华经》里面,大家讲到的内容可能哪怕你没读过《法华经》我现在告诉你也能明白,《法华经》里面有一个情节是谁一下子就成佛了呢?你看这你们就都知道,龙女在《法华经》里边,当时她给佛献了一个摩尼宝珠,对吧。献了一个摩尼宝珠,于刹那之际,当时经典里形容的是以刹那之际就转女身,即为男身,具足菩萨行,到南方世界无垢世界就成佛去了,这是在《法华经》里边。那我们现在如果不说这个的话,听起来,诶呦,这已经多快了呀。你看,我们成一尊佛要那么长的无量劫才能修成就,除非你到极乐世界快点儿,在《法华经》里面一生就圆满成佛,而且成佛还这么快,一个龙女就速速圆满。
大家要知道一个龙女,首先一个她是畜生啊,直接成佛,畜生她以女身又转成男身,直接转,不要隔下一辈子,转成男身又直接成佛也不要隔下一辈子,所以大家看这个有因有果,从因到果,因果是圆满的。对不对?前面有这一系列的转,后面才有一系列的成,是不是,这就叫同教一乘。光说这个法你就要了解到,原来这就叫同教一乘。为什么,因为他从发心,一个畜生女转成男身,又转成佛直接就成佛去了,眼看着就这么办,那得多快呀。可是我要跟大家说,在《华严经》里面都不认这一套,为什么不认这一套呢?
我们现在又在学《维摩诘经》,就着我们常在听的经文说一说。《维摩诘经》大家还看到有一个情节吗?就是(天女)散花吧好像是,散花的时候往身上沾,说声闻罗汉们啊,那些花散下来都沾在他们身上,菩萨,这个花散下来沾不到他身上,因为他是大乘毕竟空嘛, 不执著嘛,所以这个花就沾不在他身上。这个舍利弗沾了一身,结果呢这个舍利弗还不服,他就问这个天女说,意思说,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居士也一样,你要好好儿修行呀,你怎么怎么,给你设了好多指标。人家天女呢不买这一套账。怎么个账呢?舍利弗问就说:你为什么不女转男身呢?你这么有神通你为什么还用这个女身来,意思说显现这个表这个法呢?结果大家知道人家天女对舍利弗说什么呢?说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说你还让我女转男身,哪儿有个女呀哪儿有个男呀?你怎么看见有个女的?谁告诉你我是女的?所以这个法就在这一念之间啊,你看为什么我一开始给大家讲的说成佛不需要一秒,舍利弗就退了十二年。他就给这个女身就说你为什么不转,人家说我本来就没有男相女相,你让我转,转什么呢?从哪儿转呢?转成个啥呢?这就是法啊,大家要听明白,这就是法。就是现前即是果,没有从因地转起了,还转什么呢?因果就即因即果,非因非果,本来如此,毕竟如此。一切法自然而然不住法,你现在让我转什么呢?
好,大家听明白这个法了,我再给大家讲就明白了啊。在《法华经》里边为什么叫同教一乘呢?就是龙女她还有个转,虽然也是成佛了,转成男身,转成佛相。可是,在《华严经》里面,他是怎么样?怎么个情形呢?他认为,万法当体即是圆满,当体就是佛境,当体全是佛。你要转什么呢?能听明白吗?这就是同和别的差异。同教一乘在这个时候他还有转,还有妥协,还有羊车牛车鹿车;但是别教一乘里边就说,本来就是佛境,何必多此一转。这就叫别教一乘。所以我们听法这就是有渐有顿,有深有浅,就在这些一念之间,见这个深浅。所以这样的例子,给大家一说,那么我们就可以明了了。
后面开始呢,要讲一个更加高妙的内容了。希望大家能够有准备。后面呢要讲到一个词,叫做;性起,又叫;法界缘起。这个是我们《大乘起信论》,有了解吗?
好,这是我们上午的最后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提到这个内容的话,可以说是这次来讲呢,大家最要了解到的。如果你能够把这个法能够接得住的话,对于《华严经》所有的境界呢,后面的讲解中呢,想必你就已经能够一目了然了,一心了然了。这时候我们就是要跟大家,既然讲到别教一乘和同教一乘,那么它所显的差别,就是为什么同教里面还包容了那么多妥协呢?它是因为有次第有浅深的。但是我们现在讲的《华严经》呢,它里面没有次第没有浅深,深就是浅,浅就是深。就这么一个深,就这么一个浅,就这么一个。所以说,首先我们来看啊,这讲到性起,第三个性起呢,后面我们注了几个小题儿,一个叫做业感缘起,一个叫阿赖耶缘起,一个叫真如缘起,最后一个叫无尽法界缘起。
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一听到一看到这个缘起和性起的感觉,你觉得它有什么差别?谁能给我说一下?谁能给讲讲,什么叫缘起,什么叫性起?可以站起来说,你说,大声点儿。(众:我觉得性起应该是从那个佛性当中自然的流淌,缘起是借助于各种条件,一个是从真而起,一个是从妄而起。)好好好,阿弥陀佛,好,说得好。还有会说的吗?你说。(众:阿弥陀佛,性起是本性,佛性本身,主要指空性,缘起是依因缘而起,应该讲说,性起和缘起是真空妙有的圆满统一。)好好好,阿弥陀佛。哎呀,这下我不伤心了。这两位同修呢说得真的非常好,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过有一点我不知道,因为每个人的这个境界呀领略啊。我们这样看,从果上,从因果上来看啊,从果位上,因为我们要学习《华严经》呀,《华严经》不是直接讲的是佛果的境界么,我们不妨这么了解啊。
他们说的也是对的,各个角度。我们不妨这么了解,如果说果上来谈,所有万事万物万法的发生,这叫做什么?果上呀,就叫性起。从因上来讲,万事万物的发生和显现就叫什么?就叫缘起。对。所以说大家一定要了解,缘起一定是从依缘而起的意思,就是从因地的境界而说事物的现起。你看刚才我们说,从畜生女转女身男身对不对?然后转成佛身,这个就叫缘起。所以大家不要,这几个点我们虽然前面讲后面讲,可是一卯扣一环的啊,你不要脱离开来。那么,就如同我们今天的因缘和合,相互作用,那么才有现前的一场法务,知道吧。如果说,从果上来讲万事万物的发生,你比如说我们虽然说因缘和合相互作用,南来北往聚集一堂叫做缘起,可是这是从下而上来讲啊,从上往下来看,就这一场法会就是这样子的。
从你从哪里来到这儿,我从普陀山来,昨天过来,从早上往这儿走,大家各自往这儿就聚,所有的从那儿来到这儿聚,从这儿聚完了再回,就是从来到走,从走到来都没有一点点来去之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没存在因和果的差别。是不是?就是一切现前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本性的显现。这就叫做性起。所以不要搞错了,以为缘起多么低性起多么高,缘起就是性起,性起就是缘起,问题是看你以缘起的因缘看,还是以性起的境界看,来定它是缘起还是性起。由这一点我们就会了解到,为什么我们通常把释迦牟尼佛讲法叫做,一个概念名词叫做什么?叫做设教。明白吧?说诸佛菩萨设教度化众生,施设教法,就看你怎么说。
怎么说怎么会,来定这个缘起和这个性起。所以由此呢,我们也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对比。对比是怎么对比呢?也要感受一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宗教仪式,虔诚的这种形象,乃至佛法不可思议的这种威德加持,诸佛菩萨的显现灵验呀,往往容易我们忘了一个层面,就是佛法的先进性。《华严经》里面讲的所有的这些境界也罢,思想也罢,乃至说成道理也罢,都是带有无比的对于这个现实世界解释的先进性。很多时候我们是顾及不到这一点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流于信仰佛教,反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像流行于民间的这种迷信一样的。这也是这次我们讲《华严经》,这为什么?就是我们要把佛法的先进性、引领性和真正解释这个世界的这种高尚性呢,要把它给带出来。这也是一种设教。
所以现在我们看啊,你看我们通常讲的缘起叫做什么缘起呢,我们现在最多说的,比如说你业障,你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要好好儿地持戒清净,这都属于业感缘起。业感缘起,我们常说;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我常讲到这个轮回的时候呢,会讲到这个业力甚大,什么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经典里面就是信手都(拈来)。所有的宇宙万法都是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驱动,这为什么?都是由于业感的召。大家听这些词儿,业、感和召,这样的驱动力来进行一切万法的这个运动节奏。所以为什么叫感召感召呢,你的心一发,这就叫感。召感来的这个外在的这种一切的因缘境界,这就叫召。感召,感召来的时候,就说明这个因和果呢合作已经现前了。
所以呢,不论是有情的四大色身,外在的山河大地,山川河流,都是由业力作为原动力,来进行发展的。我记得我讲《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时候,不是就讲到业力嘛。轮回中还给大家介绍了很多业,什么满业呀、引业呀、定业呀、不定业呀、善恶业呀、身口意三业呀,都叫做业。但凡你起心动念,这个行为,思想。可是现在我们把它解释为说,比如说三千大千世界,咱们这里南阎浮提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由于宇宙万法的缘起,成住坏空生老病死,都是由业感显现的一大缘起。所以这个法,它是有最大的利益是什么呢?大家发现了吗?最大的利益是就是让人干什么?断恶修善,这个法,这是公共法。我们今天讲了,虽然我们今天好像说业感缘起是把它放在最低位,可是不要忘了这也是根本法,让人断恶修善。
但是,发现了没?有的人喜欢深度思索,知道吧。深度思索的时候呢,好提问题这就可以,他会提出来,虽然让我们断恶修善,但是他必定说,既然说轮回,轮回的本体是什么?你说业感缘起在主宰轮回的成住坏空,正报依报,那么轮回的主体是谁在承载这个轮回的转化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为什么佛陀设教设教,我又给大家讲到设教这个词儿了,进一步提升就是,再进一步施设一种教法。当然这个设教不是说没有的事儿我把它拈来,假的弄这么一套啊,是他巧妙地在我们现实世界中设,引你上道儿。一切的佛法都是为了引你上道儿。所以再设教第二种说法,深化了一层就建立了什么啊,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对吧,这是前六识。还有第七识末那识,认为有我的存在,错觉。还有一个识叫做阿赖耶识。好了,这就把前一个问题解决了,对不对?阿赖耶识建立了轮回的主体,就是阿赖耶识在藏种子嘛。我们造的业藏在里边,下辈子再发挥种子嘛。每个人的阿赖耶识,就是每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因果,每个人的前生后世。这是,诶,这个说法,好啦。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个阿赖耶识特别容易被我们误以为有我,佛陀当时讲的时候,就提前就给我们说了这个,打了预防针了说。哎呀,本来我不想说这个法,给凡夫也不能说,甚至给二乘也不能说,为什么,他们一下儿就认为有个我。所以说,他说;我与凡愚不开演,说;阿陀那识甚深细。阿赖耶识又叫阿陀那识。说太细微了,他根本搞不清楚。但是呢我们还是知道了这个法说,内变根身外变器界,说万法唯识所现。我再跟大家讨论一下,万法唯识所现啊,唯识所现的这四个字里边,最重要的是哪个字?(众:识),你看吧,无一例外,就错了。(众:现),我告诉大家,万法唯识里边,最重要最容易得益、最容易让你得禅定受境界的,是;唯字,知道吧。
;唯就叫不二法门。为什么说唯呢?就是你不要认为有我,不要认为有外在世界,不要认为有能认的主体,万法唯唯就是说,只有唯有佛性,唯有缘起,唯有性起,唯有本来面目,唯有一真法界。一切的你把这个唯字能给锁死了,那么你才真正了解到,什么叫做唯识,叫八识二无我呀。那你看我们现在为什么说,你看这释迦牟尼佛老早就,明明告诉我们学了这个法就会这样儿,我们依然还是这样,大家说,哎呀,唯独有识,有现。最重要的是唯。可是我们走偏了以后,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启建了阿赖耶识缘起啊,可是深度思维的人又出现了,为什么呢,他说,既然阿赖耶识是缘起轮回的对吧,那它应该是一个什么呢,染的,对不对?因为它是种子,都是染污不净,纵然有一些善法种子,但是它是还是带有执著性的,还是带有我的性质的。我在做善法。
所以你这个生灭法、染污法,一切种子都是变现的成果。那么,证悟的境界怎么办呢?圣人的清净解脱种子,从何而来?怎么办?这个深度思维的人,就无漏法你是怎么在这个有生灭的有漏的阿赖耶识里边,无漏法出现了。说白了啊,就是说,好啊,你说阿赖耶识讲轮回轮回,我承认了,我就是造业感果有前生后世,这个我确实明白。但你光阐述这一套体系,那我是修行的人呀,修行的人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一我一念万缘放下了,我入到这个无相之境了,这从这儿怎么说呢?你要给我搞清楚要说明白,这是释迦牟尼佛设教。你比如说唯识里面讲到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啊,大家听过这个词儿没有?就修行的成功了以后叫转识,识是染污的、烦恼的、分别的,叫识。智呢是平等的法性的,叫转识成智。
那我现在就问大家,转识成智怎么转呢?转识成智怎么转?现在我们不在讲净土法呀,就是一个?就是一个,问题是你既然是一个,怎么叫做识和智呢?你说这个智是有智转呢?还是没有智转呀?已经有智了,本来就有智了,还要转什么呢?你没有智的话,你没有这个东西,你能转出来吗?所以这时候又要讲到这个;设教这个词了,明白吗?设教设教,叫施设教法。如果你这个人你的业感缘起就能够直通法界了,业感缘起就后面的就不需要,知道吧。好深度思维的人他要讲到,那只好建立阿赖耶识缘起。所以这些法我们也要了解啊,这是开显心性的啊,不是增加戏论的。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要知道,这个缘起,都不是《华严经》讲的法,都不是《华严经》讲的法,都是刚才讲的同教一乘中有因有果,因缘相互作用,这个事物互做增上,有前有后才叫做缘起。
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又有了第三种的设教,就叫做真如缘起,这个我就不用太讲了,因为曾经给你们讲过了,《楞严经》里边有一个叫做什么,如来什么?如来藏。它就把万法所有的一切的这种一致性本来就都叫做真如实相。佛性,本具的这个,如是我闻,如如不动,就是这个。然后把一念无明,就是由于一念,我们不是常说了一念无明从哪儿来的吗,说,诶,无量劫中来,一念无明启动了,就像我们睡觉一样,不知道哪儿来的,反正睡着了。然后一念无明启动了,终于把这个真如实性呢,给妄想分别背觉合尘成生灭的现象世界。就是,依据就是说,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真如本来就是真如,然后你才起的妄想。很多听得又听不知道。我给打个比喻啊,怎么不知道,这个我刚才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咱们说佛教里面讲到的一切法无我,是这个意思吧。
那你说我们天天说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刚才那会儿大家听法的时候啊,我讲得这么好像呼来喊去的,大家听得,呦,这个眉目传法的,你说刚才那会儿谁想起有我了?有你吗?有一念吗?我坚信反正我是没有一念,哎呦,宏海,我是宏海,没生起一念。大家发现了吗,本来就没有我,一直是没有我。什么时候出现我的?诶,我告诉大家,你要知道一切法无我的时候,大家一起,哎呦!真的,我哪儿去啦?要无我。这个法就是这么来的。所以,真如缘起根本无明就是不知道真如就是真如,一念起来还要从真如回到真如。第三重叫真如缘起。由于根本无明转成分别对待,所以平等的佛性就成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成了生灭的宇宙。
所以真如缘起的先进性就是又推进了一层,不但有染污还有解脱境、如来藏妙真如心,这个就又具备得更加完善。可是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三种全部都属于同教一乘。为什么叫同教一乘?大家发现了么你看,业感缘起,由能造的人和所造的业,有因缘,对不对?那么这个阿赖耶识缘起,阿赖耶识不是能藏所藏嘛,能藏种子嘛,所藏的这个,我造的业藏在阿赖耶识,那么这个时候它就叫能藏,再发挥的时候,它就叫所藏,它是能藏所藏的对待。真如缘起,既然有真如作为本体,那一定就有虚妄的另一方面出现。这都属于同教一乘。所以大家现在开始理解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证到佛境界的时候,就不想讲法了,能理解了吗?那好,既然理解了,那我们的法界缘起呢,上午就到这里,下午是几点开始来?下午是一点半时开始是吗?下午一点半,我们继续讲《华严经》的经前略讲。
好,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午再见。
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