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好,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大家精进念佛。今天是周一,我们依然来展开新一轮的闻思学修的内容。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讲《金刚经》空性。今天我们算是再回归到净土,希望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诸位学子们,能够解行并进的来进行自己的学修生活,也能够一如既往的,更上层楼的迈步在成佛之道上。
今天我们再讲新的内容叫做《净土或问》,这部以问答形式而展开的论典。在讲之前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再明确一下。我们线上的闻法道场,称之为;正法学堂,希望每一位立足于求解脱的佛子们,要把;正要守护,要长养好。当时一念兴起,想到;正法。我们前面听《金刚经》,大家已经明了,;法其实哪里有邪正嘛,也没有偏圆嘛。可是对于我们学习把握或者就现有的资历来讲,附之于宗教体验,它就成了决定性需要的状态,要心存正法。不管大家发心学佛,从初入门开始,我们都听得明白佛法是真理,行得也成竹在胸,修行法门能够精进不懈。
总归就是在我们这里,大家能够得到法的利益,我希望不要迷信,不犯糊涂,也不追求神秘,不卖弄玄虚等等这些。只管听闻,树立正见,然后你去修。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说这样很难得,其实这样不难,但凡有耳根,有时间坐下来,就可以达到。真正难的,保持正法在心是后续的,或者是在修行的路上,甚至比较精进的、勇猛的更难,你能不能够守成长养护好这个正,太难了。
所以希望大家既然在;正法学堂建立学修的缘起,我们就是要把它守护要长养好。至少我们在这个群里面听法,最基本的一个指标就是疑惑越来越少,不是说茫然不知所措,疑惑越来越少。大家听清楚,业障可以多一点。有可能你修行修的比较好,把业障烦恼等等,甚至逼出来这都很正常,但是业障可以多,迷惑不能够多,只能少。最好就是能够听法听的心里有数,不管你在法喜的时候,或者说你在烦恼现前,乃至业障现前的时候,你都能够心里不迷。大家有的可能会觉得怎么会有这种情况,有的用心的会有共鸣,就是不管我们身在烦恼还是清净中,;心不迷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指标。渐渐的我们听的从身心上,慢慢的脱离一些世俗的习气,世俗的见解,至少不那么热衷于世俗法。甚至听的相应以后,希望他人也能够如此的知道,然后有序的并不是疯狂的去分享给别人。
所以我想在今天开讲之前,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做一个心性上或者说发心上的一个整顿调试,唯一的目标就是希望,让我们现有的闻思因缘,能够让大家产生真实的利益,而并非例行公事,或者渐行渐远。所以希望大家来听闻,第一个要整顿的就是要调整我们的闻法心,听闻佛法是真的想听,觉得有用,想知道,你认为应该听而听,不是为了听法而听。也就是说为了法、为了道、为了求解脱,我们来听,听完了按照正常的效果的话,应该是有助于我们对于法和道和解脱的增进。
首先一点就是让大家明白,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大家来听法,在正法学堂建立这样的一个缘起,大家的护法居士来发心,这都是大家一块的功德。那我们之间都是以道法来相交来结缘,虽然不是说不食人间烟火,好像毫无礼仪吧或者是完全没有关怀,但是不必要太浓。否则有时候我们听法听的以人为本,会退失信心的。就是我们对于法的了解求知或者说一种期盼,你一定要建在法上面,不能建在人上面。包括我本人,讲法的所谓的宏海法师,包括我们的护持的同修,你们对这一系列的主法者也罢,护法者也罢,要产生法上的相应,而不是人情世故私交甚好。
特别是我说一点就是以我为例吧,我非常明确的跟大家讲,我是一个凡夫,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我跟大家一模一样,只不过就是现在相信了佛法,然后真的想求解脱,有这个因缘,我们一起手把手的走在解脱的成佛路上。所以我也在修大家也在修,而且有时候好有时候坏,或者这段时间我好你们不行,或者过段时间你们修的很好我不行,这都有可能。
我就是想从一个凡夫,全凭这辈子出家了,然后又读了几年佛学院,现在有这个因缘来应景讲法,将来想成就往生成佛,仅此而已。切莫把我当做神,也更不能把我当做佛来要求。你只管听法,法是真的,法是无漏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不要造神。如果把你的修学情态,没有依附在法上,而依附在人上,你必然会退失信心,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所以大家要搞清楚我们来信仰而不是来依赖。
当然我也非常感恩大家,这是以我为例,我相信每一位都要以自己为例来这样想,来这样去进步。你比如以我为例,我每次讲法,大家每次来关注,但是有时候我也是在猜想,因为我没有一个反观功夫,我就猜想说大家听法的时候,到底在听什么。如果真正听法,听的相应了以后,我觉得应该说都不知道是谁在讲,只是在法的法喜中,甚至不知道这会在哪里,旁边前后左右还应该做什么事,将要曾经发生的都不知道,就是相应这个法,这才叫做听进去相应了。
你不用说有时候我咳嗽一下,或者吸了一声鼻子,喘气有点喘,哇,一下子非常心细,马上讲完法以后就回馈回来了,说今天又怎么了,哪不舒服等等这些,特别感恩大家的护持。可是我有时候会有点小小的失望,说难不成听法的时候都在听这个吗?所以说从心地上来讲,我们应该听在法上缘到法的欢喜,让我们增进了又有所领悟,觉得原来如此,这是对的。或者说在听法的过程中,乃至我们应当做到的一些具体的实修功课没有做到,而心生惭愧,乃至说你在听闻的时候能够摄心如如不动,能够专注听闻,这样它也是一种好的状态。就是切莫在人上面去寻思,这样的话真的把每一周就这么一个小时,非常宝贵的时间,你从缘起也罢,发心也罢,所产生的因果相续效应也罢,都非常浪费。这是一点,调整闻法心。
再一个这是跟大家共勉的,希望我们渐渐能生起更多的利他之心,这一点好像在此之前跟大家讲法的时候很少提及,今天也算是提升一下吧。我们自己听的相应,觉得真的特别的难得,那一定要发心就是希望,至少愿力上能够让更多的众生,希望他们知道,能够结上佛法之缘。来这样的为此而听而讲,我来讲大家听,这一念心发出了,我跟大家说,从我们自己的成佛路上,真的是犹如快马加鞭。
如果从大乘种性上来讲,这才叫真正的发起大乘心,为一切受苦的众生。可是我们也深知说因为是凡夫心,你不说久久的这样持在法的这种愿力上,你动这么一念都觉得很难。因为我们可以说是自私自利的太久了,大家不要牵强,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调到这个层面,哪怕一念一念的。包括我们自己,每次我开始讲法,今天我就是在讲之前,知道自己的心地上还是说,讲法到了这会又到了周一了,这是我的一个责任,应该干的事,在这个基础上你反观自己的心,就是要说服自己这是太小的发心,太有漏的一种发心。我们应该把心扩到真的希望现前,你看这会有无量的众生,其实在有这个因缘,你把愿力发出去,很可能就成就了他的缘分,就跟我们成就人道上的某一位同修也罢,有缘人也罢,他来皈依三宝一样的道理。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哪怕我们机械性的说服自己,机械性的生起这么一念,刻意的调整到这么一念,功不可没,会让我们闻法的功德,这个本身功德会倍倍增长。
第二点就是今天开始讲《净土或问》,它的主题就是在讲净土法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听闻调频自己的心,我再说一次要彻信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什么每次总是把无休止的,好像说罪过的话一样,陈词滥调都说出来,就说信心信心,说我们已经信了呀,这不是都皈依了,念阿弥陀佛了。我告诉诸位,也许可能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早已经相信,可是信心或许连一个情况都禁不得风吹草动,或者还勘验不起有些情况的风吹草动,才发现原来并非信以为真。
希望大家要调啊,要信就修这个信心,修这个信门,通往极乐的门径,清净我们这个信根。我们常讲到佛法说到悟性悟性,说点化一下,多少次小悟,多少次大悟,好像祖师爷也说过悟门不可限量,我跟大家讲,信门同样也是不可限量的。在我们没有具足的现证念佛三昧,当下就具足了随意可以往生,主动权已经在自己手里的这种能力、功德,我们的信门永远还是有欠缺的。
所以可能我自己的法境跟大家的因缘吧,为什么就是一直劝生起真信,由真信而自然的带动愿力。你看吧,你不相信自己反观一下,很多时候我们这些老修行者呀,其实根本不是由自然的带动愿力,搞得就弄得好像强扭的瓜不甜一样,你说信吗,当然信呀,虽然有时候深有时候浅,有时候比较诚,有时候比较懈怠。可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号称信仰净土,有时候又想来点别的,去放开手脚去广大圆满的去学习一番,又好像违背自己往生的誓言一样,把自己弄得里外都不是人,这就叫强扭的瓜不甜。所以一定要在信心上加固,一方面要从教理的听闻来扩充你的智慧的生起,第二个方面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多多的培福,去增进你的福报。当然这两个合二为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我可以很惭愧的告诉大家,我现在还不精进,我觉得我太不精进了,可是我很庆幸自己就是这个信根的福报,到现在有时候我扪心一下,我觉得没有牵强过。我跟大家说,这不是前三天在五台山磕了几天头,第一天因为刚刚感冒了一段时间,途中有这么几个台阶磕下去站起来有点眩晕的很,可是呢没有恐惧心。因为以前我也有类似的经验,总是说这后脑勺一个翻身下去,都是石头台阶,下意识的会扶一下旁边的石头扶手什么的。但是这次我就觉得,突然间下意识的生起一股无比的欣喜之心,就觉得当时如果是当下正好,真的是好因缘来了,这不就即刻就往生嘛,中间没有缓冲下意识的生起一股欣喜。给大家汇报一下,这就是我虽然是这么不堪的一个粥饭僧,但是就因为我在佛门里边,日复一日的当着和尚的功德,包括讲法的功德,法供养的功德。所以你看这个信心永远有提升的层面。当然我当时也生起一种,包括现在给大家讲的时候,还有一种沾沾自喜心,这就是障道因缘又出现了。我们当下这就在发露、在忏悔,大家一起在共修。要彻信,不要说你已经信了,稍微考验一下你是否是一个真的净土行人,有时候太失望了。所以第二点我们光把信心提出来,就要彻信净土。
第三个我们再可以重复一下,叫巩固知见、固正知见,什么叫正知见?今天都是老调重弹,一定要明了:要成就净土,假如只是为了往生,是真的为了超凡入圣到极乐世界去,不是为了搞名堂、也不是为了做学问、也不是为了留一个好形象在此世间。一定要明明白白的知道,往生西方的这件事情的元素、资粮,不能少、也不能多,就是信愿行。
特别是从行门上而言,就是忆佛念佛是正行,其他的都是助行。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要念佛为行门,最正的行门。从往生的条件上来讲,我们努力的方向,当然是上品上生。可是大家要知道,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念佛,再没有其他的。不要你做什么功德,不要你修什么禅定等等,没有、一点都没有,不要凭空设障,太可怕了。现在我们有时候,真的是跟大家说,本来有时候好好的,因为弘扬净土,我自己不知道这算不算个风格。包括弘扬佛法就是;劝信。我觉得就是信心可以别人帮忙。修行精进别人帮不了呀。所以有时候我们本来好好的,这会自己还比较相应,一直这么走。可是突然间一听,或者同修说你哪不对,这样下去往生不了。好啦,这一提醒,越想越不对,原来曾经都不对,到现在一直不对,然后心地里生起一种恐慌,又觉得应当精进。结果呢,业果、业习、烦恼等,福报又不够,精进不上去。最后弄得灰头土脸,把自己原来的道,原来的坦途上面给设障了。或者原来以为已经能往生了,说这个是可必的,一定会的。好像一听说哪哪不对了,又恐怕往生不了了,从此就成了他的一桩心事,拼了自力去修行。净土法门是自力和他力结合,以自力去感应,以他力来接引为成功的元素、对接的桥梁。所以有时候往往我们容易会觉得,对佛的愿力接引突然间就绕开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主导力量,他沾不上手了。后来发现是什么呢,就是福报不够,开始动摇了。
因为修行也需要福报的。修行投入的力量和需要你的福报支撑的量,比我们在世间法里边,享受一点五欲六尘等要大得多。所以有时候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为什么不能够当机的精进这一段时间,乘机的再上一个台阶。结果你还是晃晃悠悠的修了,把时间、精力、福报都搭进去了,效果没出来。这个时候一旦你的福报不够支撑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是旁边出来声音,然后自己心里感应,一吻合,不对了。
马上开始更加的心向外求,要觅一个高超妙法,来弥补自己好像修行净土的不足,完全忘却了阿弥陀佛接引的铁定愿力。可是大家要听明白,不能断章取义,我不是在弘扬本愿法门,说完全就是不念佛什么,要念佛。可是大家也要知道,我们往生是由我们的念佛力,来所应证的信愿力,感通佛的慈悲愿力,而兑现出来的接引力,这是一套成功体系。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特别不相应有一种声音,我相信我们同修道友、居士里面都会讲起,他一旦看见别人的状况,马上给下个定论;你这样往生不了,我特别不相应这样说。我就觉得净土法门只有劝往生,不要去说;能不能往生。阿弥陀佛大慈悲父,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如此的婆心切切,唯恐怕一切人认为自己不能往生。
所以从来不说;绝不可以往生,而是说大家要求往生,怎么样能往生,甚至最后讲到了;唯有诽谤正法。你想想就舍不得说一句有一些人可能往生不了,这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你把净土根本经典翻开,舍不得说这么一句。而大量的去赞叹,他方国土里成批成批的往生。我们现在有时候一下子就给人定论;这样你绝对往生不了,你说的算吗?甚至说到了;唯有诽谤正法者,不能往生。那我可以说一句,其实就是只要一切人,承认佛法、修学净土,就能往生。这种长养呵护一切上、中、下人的信心之心,大家可见一斑呀。所以我们现在不以佛的知见为知见,为什么,就是没有福报,太可惜了。
从所谓的讲法而言,我每次内心坚决地、真诚地发心,护持大众,只要跟我有缘的信心,护持大家的信心。纵然我自己好像修为不好,但是我认为净土法门真实不虚,极乐世界就在西方,我一定要护持大家的信心。至于说你的信愿我来护持,行门只能各修各的,希望大家自己保证今生能够往生。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因缘,成就我们的线下的共修,这是未来之事。讲到这里了,我想说一说,本来我最好避免说这个,一直是希望反正念佛嘛,道理讲给你了信心劝给你了,你就念去就好了。可能我们有时候呀,真是手把手的习气太浓了。
今天也略微说一下,就是实实在在讲到行门。这个是我自己的知见,你相应可以依之尝试一番,不相应也莫说不好。因为没有好不好,只有说适合不适合。念佛我们现在来讲,有两种方法比较有操作性。第一个就是执持名号,这是不变的主题了;南无阿弥陀佛。可是有时候,可能我们念佛,相信现在大家也会在数量上,大家也会常说到数量改变,才能达到质的改变。可是质的改变在哪里响应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像印祖开示说;竭诚自可转凡心。我们念阿弥陀佛,时间也念得够,数量也念得够,在这里固执的说一句,还是信愿不够。
如果说你已深信,当真深信佛力名号功德为基石,在念念生信之下,执持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四字;阿弥佗佛。让他念的熟,心地尽量的专注,这种状态就是你每念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都觉得我想念,我特别想念,而不是我应该念,我需要念,虽然我不想念。这两种心态相应的功德上快慢差别,乃至效果差别非常大。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在这种状态上,念这句佛号,各念各的,不要把你念的境界,你念的比较相应的,让别人朝着你学。虽然我现在讲,也只不过是给大家说,这个行门,就这么行。你可以利用你的行,但是效果一定要有这样的效果为最佳。
这是从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持名上来讲。但是我有时候也会尝试的更多的观念。也可以说忆佛念佛的前一个;忆吧,忆多。怎么讲呢,记得那会给大家讲净土三经的时候,刚好先讲的《观无量寿经》。所以可能我本人,就跟观想佛的法门比较相应。首先,你要以阿弥陀佛的庄严相为力量,就依着第十三观,就是跟我们,哪怕人或者略微比人高一点的,金色的,最相应的哪一尊佛像。像我原来,可能大家有去过我在北京的寮房,就挂着那张阿弥陀佛,就是他。以这个形象为力量,要以他为力量。希望大家听对吧,因为这都是我创的词,为了表达这个意境。
如果你铁定了在哪里,一定要搞清楚西方在哪边,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因为将来我们往生西方在十万亿国土,可是我们感通成功往生的时候,就在现前一念中。所以可以说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清净海众,此时此刻你只要心念观得起来,在西方就这样锁定。很可能刚开始观或者忆念的人,会觉得必须要主动一些,主动出击。慢慢地久久地养成这样的一个惯性,也许到某一个(时候)就是念得熟了以后,惯性会养成什么呢,有一天可能你是被动的,佛是主动。他就如影随形的跟着你,就在你感观的西面显现。这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细化。佛的犹如镜满月的庄严相,捧的莲台,伸下来接引的兜罗绵掌,下面的莲座等等这些,让它清晰起来严密起来。但是忆佛念佛,刚开始我们主要的起观,慢慢的好像佛成了一个主动的显现。这个时候就算是有一点深力了。在两个力量,就是你跟佛的力量加在一起、合二为一。
怎么讲呢,有时候法啊,不可说不可说。我罪过的打个比喻,就跟人世间的男女谈情说爱、恋爱一样。一开始好像是我们去追求,慢慢的和谐了,养成了一个默契以后,他也会来看你,最后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绵绵密密,就是这个时候。两个力量在一起,自然而然久久养成惯性就叫绵绵密密。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恋爱成功,已经成家结合到一起,过;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日子。就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就是手牵着手,平平淡淡的过日子,这才叫绵绵密密的进入修行念佛的最佳状态。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总的来说刚才我们讲的念佛,在这种状态下你去得一心去入三昧,都不是拼命来的,拉扯来的。而是顺手牵羊一般就来了。不要去拼命去卯足了劲。大家要知道,禅宗里也是这么讲的,其实净土法门也是这样。真正用劲蛮力的修行,都不是真修,都是缘修,缘法,往上缘。这就是最简单的,这么去用功就可以了。我们听教法,除了这样用功以后,其实更需要补课的,几乎都是信愿,因为信愿不真,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这次讲《净土或问》讲记,有助于我们增长教史见闻,以教史为鉴。我们有一句话叫;以史为鉴。就跟自己在那个时代中,到了那个情形。对照祖师们的法语,你去跟自己的心地碰撞,引发自己的思想观点,思维模式,要跟教言要同步、要相应。所以特别是《净土或问》这种问答的体裁,一切祖师们的开示,都是为了匡正不正之风。虽然像我们讲《净土或问》这篇文章的问答体,它是在元代时候的事情,可是要知道,既然为人道的众生,烦恼基本上都相同,疑惑都是同一个风格,就是从古到今毛病都出在这,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上有些差别而已。所以教史中的开示,对治我们当下现实中的疑情,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以史为鉴。
当然另外有一点,这点是我个人认为特别重要。就是为什么我们每次开讲,以前有时候开讲座性的,或者总结性的,现在越来越只敢照本宣科,已经几乎不敢手舞足蹈的信口了。为什么呢,我们总是以佛说的经典、菩萨说的经典,最低最低是开了圆解的祖师,以他们的言教来进行学习,我们其实是一起在学习。为什么,因为只有他们能够担当普被的功能,他们有纠正时代性错误的独到眼光。也就是说,他们的言教是有力度的,有真正的圆满的具足了指导性和思想性。
当然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大德,从讲法的长老法师,到中坚力量,中年乃至青年的法师们也在讲,可是还是要告诉大家,是有差别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洗礼、因缘的冲刷。我们现在说错也不一定会错,可是你要知道,有时候应情应景,应机不一样。不一定能够说到面面俱到的圆满,或者在某一个时刻起作用,不一定能够在任何时刻起作用,能够弥久愈新。我们在讲《净土十要》的时候也说了,在纵横交错中能够脱颖而出,才是真正的文字般若。有这么好的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么好的,就不要自己再弄一套了,以史为鉴。可是我们现代的人,毕竟因缘也罢,福报也罢,他又够不着,或者他跟祖师他接不上缘,他就听不来这个法。没办法呀,我们就做一个工作,把它用浅白的话这样交待出来,借这个因缘再一起跟祖师结缘,就可以了,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当然还是老调,就是讲到大家要以珍惜佛法难闻,真的是不要以为说现成的现在可以听,无常中也许说断就断,所以我们来发心乘机积累资粮,一个是珍惜二要宽容。因为听法呢,每一位法师都有他的风格和法境,我就听过不少这样回馈来的消息,说到;法师呀,就是跟你相应呀,你讲的好,怎么怎么样,听的怎么接地气,每一句都扣在心里,怎么怎么样。我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反正我就好大喜功的接受了。但是我们要知道都没有错,是吧。那我们听着相应的你就继续,听得不相应的,天底下遍地都是善知识,只管去受益嘛。就是切莫我们在其中挑肥拣瘦,是此非彼就可以了,不要折损功德,这算是这次提前啰嗦这么多吧。
今天还有一点内容要给大家交待一下,就是我们开始讲《净土或问》的缘起前奏,缘起前奏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净土或问》,《净土十要》里边的这样一个内容。这篇问答的缘起非常明确。就是同为道人吧,而且都是大祖师,或者说求法者,他们之间关于法门也罢,用功上面就跟我们一样,他起了疑情了,由此而他展开讨论,确确实实是有具体的人,有具体的问题,而且《净土或问》它的开篇中引用的还是教史上最具体的大德,他有具体的言教作为论据,他来提出了问答。
所以这篇论文它非常有针对性,今天还有点时间,我们要做的是要厘清一下其中的人物,事件,乃至提问的因缘关系。因缘关系咱们今天就先讲几个人,希望大家有所印象,否则在下一讲开始,一开头内容的切入,你没有知识储备,所以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第一个从远处往近看,要了解一下莲宗的祖师,净土宗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众所周知,一提起谁不知道,都被他用钱放生,最后被押赴刑场都不怕的风骨给折服。那我们都知道随便说几个因缘,为什么现在把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定为弥陀圣诞。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以后,并没有以他的报身在咱们娑婆世界来过,除非示现或者接引或者因地修行。那我们这个世界来过阿弥陀佛的圣诞,居然把永明延寿禅师的圣诞,给作为阿弥陀佛的圣诞来过,因为说他是弥陀示现,可见这个人对于净土宗的贡献有多大。
再说一个,如果大家去过杭州,一坐飞机从萧山机场往杭州市区走,你一定会路过钱塘江,钱塘江旁边有一个月轮峰,月轮峰上有一个最著名的叫六和塔,相信大家去过杭州的都见过实物,这是镇钱塘江潮水的,这就是永明延寿禅师监工完成的。所以他圆寂以后,阎王爷都天天把他的圣像挂出来在那拜。
我们为什么要先讲永明延寿禅师呢,他是可以说在当时唐末的时候,禅宗和净土开始慢慢起争执了,就跟现在一样,你要说我修的不好,我说你的法门太拿不出手。所以永明延寿禅师的贡献就是,他是禅净双修的代表性人物,让禅者几乎都归了净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那他是怎么把这么多的人,很厉害的都摄受到净土宗了,他用了当时的一个融汇贯通的方法,就是把所有当时盛行的法门,每个宗派的教理,他自己把它诠释的揉在一起,华严,天台,唯识,而又形成了自己别具的独到之处,就是判是都归于一心的法门,全部体现在他最出名的巨著《宗镜录》中。所以他这样的教法汇同于一个心地法门,他就发现原来真正的就是净土,实际上就是大通了以后,挑了一个最好的。
《宗镜录》是他的教理上的贡献,行门上也是不可思议的,他老人家的行门上一天要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三十岁出家,非常用功地修行。后来出去参学到了天台山,天台山当时有一个德韶禅师,德韶禅师是法眼宗,禅宗的一个宗派,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禅师的徒弟,当时非常有名,吴越王都拜他为国师。延寿禅师在禅门上的成就,就是在他的座下开悟的,成为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永明延寿大师。
为什么这里交待呢,《净土或问》起步就是有人说,他都是法眼宗的亲徒孙了,为什么还要念佛,受不了,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禅定功夫到了什么程度,在禅定中观到观音菩萨的甘露来给他灌在口里,结果就获得了大辩才。晚上在那经行的时候,怎么觉得自己手里拿着一朵普贤菩萨的莲花是他拿着。所以他当时就感到是我一辈子到底去归心哪个法门呢。
做两个阄,一个上面写了一心禅观,另外一个上面写了万善庄严净土,连续抓了七次,信手抓下去起来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从此以后每天十万佛号,这就是大师系心净土的根本动力。所以现在叫永明延寿禅师,永明是指的他住过的寺院永明寺,也就是现在杭州净慈寺的前身,这么一位人物。所以大家看看,真的是把净土思想融入大乘的各个宗派行门,第一人的第一个功臣。雍正皇帝看过他的著作以后,说唯东土宗师里边,就是禅宗祖师里边著述最出色的妙典,就是《宗镜录》,这么一位人物。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说永明大师呢,因为他还不是作者呀,《净土或问》作者,后面讲到叫天如维则法师,不是永明大师,为什么呢?《净土或问》的问端就是从他起的。
怎么起的呢?起源于后边的学者就是浅见的,对于永明大师的行门不能够理解。不能够理解,更想不通的在哪里呀?永明延寿大师大家都知道,他留下了一个叫做《四料简》,来论述禅宗与净土修行的利害关系。我们都知道像里面讲到说,如果;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如果;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果你;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是可以说是永明延寿大师,最根本的一个修行态度。虽然这十六句话,言辞非常简练,我们一般人一读就非常明朗,这可以也是说是我们一个学佛者,特别是净土,怎么看待净土法门尊贵广大的一个准则。当时永明延寿禅师的最初动机,他是为了矫正唐朝以后来到宋朝,宋朝以后因为禅宗一枝独秀嘛,就大家都重禅而轻视净土的时弊非常厉害。他为了矫正这个不正之风,结果没想到他的这个偈子到现在还有大功大用。
你看《印祖文钞》里面,印祖就赞叹说这十六句话就是大正藏的纲要。他赞叹起来也是说;字字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就是前后都不能移了。你看看永明延寿禅师,但是《净土或问》的问,就是依据他这个偈子而起。就觉得这么一个权威的人,为什么选择了修了净土,他觉得不应当,替永明延寿禅师感觉到不值得,而且到了唐朝以后,说明宋朝真正的禅宗的成就者还是有很多,纵然看不起净土呢,但是至少禅上是成就的有。到了明代的时候狂禅非常厉害,狂禅就是说根本没摸到禅的味,更又看不起净土。所以就在这个情形上,到了元代的时候,元明时候有人提出来质疑,永明延寿禅师这样的人你为什么还念佛,你就念个阿弥陀佛,受不了啦。这是永明延寿禅师,我们先了解一下,因为他的一个偈子而引发的问题争端。
第二个了解的,就是我们本论的作者,叫天如维则禅师。这位天如维则禅师,也是一位可以用我们现代话叫做根正苗红的人,从他的因缘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传承法脉的殊胜。大家知道他的师父叫做中峰明本禅师,是元朝最杰出的高僧。高到什么程度呀,元朝我们都知道是蒙古入主我们中国的时代,所以那个时候比较尊崇的是藏传佛教比较多,应该就很可能对汉传会有一些冷却吧。但是当时元朝的皇帝,对中锋禅师是多次的去礼请,礼敬他,这个禅师他毕竟就是禅师,他反而对于最尊贵的礼请礼敬,所有这些达官贵人去请,他都是逃避不理。他的行径就是三十年的时间常常漂泊不定,有时候就住在黄河长江边上,弄个船就住在里边,或者山上搭个茅棚,就这样的一位人,叫中峰明本禅师。
中峰明本禅师的师父也更厉害,就是天如维则法师的师公,叫做高峰原妙禅师。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一些,他也是位响当当的高僧。他当时在宋代的时候,因为形成一种禅味,这就像我们现在这种小资这样的习气特别浓,他后来就创建了隐居山林,就一个人隐居山林修行去了,在西天目山的狮子岩他闭死关,这样的一位大德。所以说有了师父师公,师父的这种加持,天如维则禅师,他也是元朝的可以算是开宗立派的大祖师了,这是他的人。
我们再说说他住的地方,我想必大家都有去过,就是苏州的狮子林。你看我们民间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苏州杭州这两个富贵地,也出了好多好多的高僧。我不知道有没有去过苏州狮子林的,非常精巧,这是当时天如维则法师的在家的护法弟子,在苏州的东北给他买地种竹子,然后到处去广求怪石,太湖石嘛,请这个大师入住。那为什么,因为他为了纪念他的师父中峰明本禅师,是当时在天目山的狮子岩修道有悟,所以他为了不忘师恩,就把这个园林命名为狮子林。再一个高僧说法呀,不是叫狮子吼嘛,作狮子吼嘛,林嘛,其实就是寺院的意思,所以这个地方叫狮子林,我相信去过苏州的应该去过。他住在狮子林的时候,也不亚于他的师父师公。皇帝曾经多次去下诏,请他去京城弘法,他都说自己有病推辞不去,一心一意的推崇像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他们的法旨。所以说他就是一个禅宗开悟以后,又兼弘导归,弘扬净土法门,这样的一位大德。
这篇《净土或问》就是他的代表作。《净土或问》是以问答的方式提出了二十六个对答。我们下面讲的时候,大家就应该有体悟,就是看上去是一问一答,可是问答之间,它又有一种相扣相承的这样的一种气脉。所以读的时候就会觉得文义比较涩,而且非常庞大华丽,但是又显得是一气呵成的连贯式的这样的,来解析有关净土修学的理论和行门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讲这篇《净土或问》,因为在所有的法门中,前面讲到净土宗,它是以信为得度的根本。可是让人们相信,我自己可以这么说是一件极难的功德,这也是为什么《净土或问》被选入《净土十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净土或问》让我们断疑生信的这个技巧,让人非常的痛快地就接受了。就是排山倒海的这种加持,让你没有反驳之力,只有拍手称快。可以说里面有一些疑问呢,是非常有高度的,提出来问题,我相信大家这次听完以后,也会对于净土又增加几分不敢小瞧的心理。但是他解答的这些高度的问题,他解答的密不透风,非常完整。
所以说《净土或问》不但能够利益到初机的一些认识上的一些见解,哪怕是久修了,经教看了很多的这些行人,他能够更能够应该感受到它的这种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字般若,应该受益匪浅。所以说是一本有思想理论和具体行持并进的这样的一部净土专著,这就是我们这次要开讲《净土或问》的一个选择原由。希望能够为大家学修净土,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好,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的时候,我们再开始迈入到《净土或问》的第一问,原由和后面相关的问答环节,希望大家能够听得入耳入心,一切皆是因缘,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
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