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从今天开始,因为非常欣喜的,我们又是新一学期的第一次课程。那么今天开始,众缘所成就,这可不是咱们选择的,不是我,也不是在座的诸位,是我们共同过去培植的善根,我们共同曾经发过的愿力,今天开锅了,成熟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推动中,因缘现行了,我们今天开始讲净土宗的一部根本的论典辑集,叫《净土十要》。各位都已经拿到法本了,《净土十要》。因为这门课程非常的重要,可以说不管从内容上也罢,从它的出处上也罢,乃至从它的流通影响,和自打这个开始流通受用的行者也罢,可以都说是,可以说是一个核心的根本法本。
那么我想,我们把这个法本先放一下,今天既然是第一堂课,我们依照惯例,要先我们来共同地分享一下这个缘起,也就是说这个因缘是怎么显现的。说到因缘,就是从我的这个视野中,跟大家说一下,就是确实有大善知识的成就和点化。因为一直在讲经,一直在讲经,这可以追溯到,现在是2017年,那么慢慢地我可以差不多追溯的就有十年了,一不小心就十年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发愿,说只要有地方,只要有时间,只要有人,不管多少人来听,就去讲。那么这个算一个初心吧,我们学佛不是都有初心嘛。去年《楞严经》将要结束的时候,同步在福慧慈缘,讲《无量寿经》也要圆满了,那我回到普陀山,去见我心目中也是非常敬仰的普陀山的首座和尚叫道生长老,不知道诸位可能常听法的有听过,今年已经九十六岁了,每次回去一定要去拜见长老,那么因为长老他自己的平常的法务是什么呢?除了常受持《妙法莲华经》之外,就是说用这个书法,跟来普陀朝山的有缘人去结缘,写字。那我们身为弟子嘛,回去有时候会跟老人家要一张,或者有人求到我这儿了,我回去替他们要一张。一般情况下,因为九十多的人了,每天写写写,有时候就心疼,觉得太累了,太辛苦了,就不再要了。所以后来回去就是只是去顶礼一下,供养一下,几乎不要字了。但是就是那次回去见他的时候,磕完头,供养毕,坐在旁边的时候,好多人不是来写嘛,写完了,他回过头来问, 说你这次要写个什么呀?
我说,哎呀,老和尚,我也没啥要写的,反正那老和尚说出来了嘛,我说,那您就看着给开示一下吧,结果呢,大笔一挥,四个字:不忘初心,写到我手里,现在还在我那里,这是一宗,一桩子因缘。结果呢,上一学期开始,这边的法务快结束的时候,佛学院的法务又开始因缘显现了,让我去这个,这么多年了,一直我在佛学院教研处,原来叫研究部,就负责我们那个佛学院论文的编辑和出版。第一次让我上讲台,我心里说实在的,还有些发怵,因为这个跟我们在这里这样泛讲和精讲是不一样的,不是说质量上有差别,是风格上,那你得经呀教呀得严谨,他这个教法上谈得多,因为是给法师们讲嘛。结果呢,教务处我们的有一位法师叫理证法师,他主管这个教务。他找我去说完以后,说那微信加一下,以后可以随时有教务要沟通要联系呀,我说那就加一下,这个微信一扫,完了法师说,我点一下你吧,我说可以,点一下,我就把你放在前面,首位的这个可以优先联系,结果他点,一点,给我发一张图片,理证法师也会写书法,同样又是四个字:不忘初心,当时我心里就一怔,第二桩。最近,这是放了假,普陀山,我的另外一位师叔辈的人物,叫惟航法师,你们去过普陀山,有一个第四大寺,叫宝陀讲寺,以后可以去,他在那里做当家。那么他平常也是写书法,他还会画画,他这个人非常的有才情,也很飘逸的一位法师,也是我们佛学院的老学长嘛。他天天给我打电话,打了两次了亲自,说你怎么还不回普陀山来呀,说你师父天天这个,因为我师父在普陀山普济寺嘛,说你师父天天这个旁边又没有人,你都不回来,自己的师父你都不帮,你天天在外面,你北京有什么好待的,空气又不好。大家知道普陀山,舟山的空气质量第一,说你在都市里面太苦了,说你房间里连个卫生间都没有。他这样试我,打了两次电话,第二次的时候我就动心了,当然我不知道以后的因缘怎么样,不许认为这次我是在做吹牛,现在的情形是这样的。
当时我就动心了,动心了以后,他说我给你写,上次我跟他求个字嘛,他说你不是要字吗,下一次我让另外一个法师给你寄过来。结果寄到北京,我一打开,对,还多了四个字:做好佛事,不忘初心,这是第三宗。所以为什么今天开始在这里讲这三次劝诫,我们今天又再续前缘呢,大家不要听了说,这主角是我,不要以为因缘中故事中,这个我是唯一的主角,我只是一个中转站,这三幅不忘初心也是给在座的诸位写的,我今天告诉大家了,不管以后的因缘如何,但凡有一次因缘,一次机会,那我们都要莫忘初心,来闻思修佛陀的教法。不能忘初心,否则就没救了,要来闻思修。而且我们常说的,从今天的教法开始,我们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三摩地在哪里呀?告诉诸位,不是在这里,在哪里?在西方极乐净土,那是真三摩地,最清净无染的三摩地,入三摩地。所以这是我们讲这部《净土十要》的第一因缘。那么第二因缘,还记得我们在此讲《楞严经》吗,讲到最后有一段的时候,我非常的法喜充满,为什么呢?就讲到说,能于末法中开示这个《楞严经》里面的这个法门章句,能够重罪,特别重的罪,无量劫来的,都能够消除。那我们今天听者也是这样的,重罪消除,业消智朗,福报现前,才正好契机契理求生西方。
所以大家还记得有的人也是来劝请转法 轮,他说:师父呀,这个楞严讲完了,开悟的楞严,该讲什么呀,该讲成佛的法华了。当时我还觉得这倒是应该顺理成章,后来发现想法错了,为什么呀?还记得我们在每一次讲《楞严经》章节,一个大段完了以后,有一个什么概念呢,导归净土,真导过来了,没有白导!现在从业余的旁讲,现在成了正讲了,愿力实现了,你看是不是因缘真实不虚?说实在的,这些年讲经,其他地方都讲净土,还就是居士林没有开正讲净土的课程。那会儿从开中观班,后来到《楞严经》,中间的一些开示也罢等等,都没有讲过净土,那么今天算是成功地现行,要导归净土。第三个因缘,就是说这个《净土十要》,大家不要以为净土法门,特别就是念佛很简单,好像没有教法,没有理论支撑,特别是强大的玄妙的理论支撑,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没上去,没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大家要知道,就这部《净土十要》,是所有能够把三藏教典能够掀翻以后,再称性,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的,这个纵横教派的人称性流露出来的,没有一句不是出自佛经,没有一个开示不是契机契理,所以大家一定要殷重这部《净土十要》。
我知道有的人看过,有的人在此其中看过一篇,就是一要两要有的,但是我们能够系统地,不管以后怎么样,今天开始我们发心能够系统地讲,现在还几乎没有,《净土十要》。特别是有一点要跟大家说的,大家不要以为说《楞严经》学起来难学,因为有的人已经领略过了,搞不懂,或者说玄妙,好像念佛求生净土,就是这么一回事了,肯定讲起来好学嘛。我告诉大家,《净土十要》,就是净土的法,要比《楞严经》要难学难听。为什么这么说呢?《楞严经》,你看那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一个版块一个版块,对不对?什么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四科,如来藏性,五十种阴魔,都是层出不穷的,就像一个交响乐一样,那你听起来就觉得有血有肉有料呀!大家知道吧,你可以参与进来去悟,你听不懂了,你还可以当个精神粮食,说哎呀就跟听演唱会一样,虽然我没有上去唱,但是我坐在台下还听得也滋滋有味的,是可以进行下去的。但是要告诉诸位啊,《净土十要》没有交响,只有一个旋律,就是希望你要信愿行,没有其他的旋律。
你要想把这个演唱会给听到从始至终听圆满了,不是你光坐在台下就可以了,那你就坐不住了,要什么呀?要你一起来唱,一起来旋到这个律上,否则你进行不下去,我今天就可以告诉诸位,给你们;授记,你进行不下去,不如《楞严经》那么好像多姿多彩,听起来过瘾。但是在根本的本命元辰上,也许还动不了这个真正的功德力。所以这是第三个缘起,就是大家要深入净土教法,然后才能够深入,再把它浅出出来,要参与,要念佛。不念佛可怎么办呢,步步逼近呀,日日渐老呀!我这一个假期转了一圈回来,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真的!一不小心照镜子,当然我这是又讲到,随处有善知识,那天我照了一下镜子,说这胡子也白了。结果旁边就有大德说,你找谁呢?看见我镜子,他说你找谁呢。你们每天去问问,照镜子的时候,你找谁呢?这儿没有我,大家都在极乐世界。第四个缘起是什么呢?就是真的是知恩报恩。我要发心报恩,其他不报,就报这部宝典的恩。就这个《净土十要》对我的修学生涯中来,是有质的飞跃的,帮助上。虽然不客气地讲,到现在我也没有说把它怎么样深入地研究,精读,可是就这样翻,翻来覆去,翻来覆去,每一次都有别开生面,都有耳目一新,而且恰恰就是最危难之处显身手的时候。所以这部《净土十要》对于我学习净土的根本经论来讲,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后补、补处。所以我自己这次咱们林里,吴林长跟我沟通的时候,当时我就不假思索,脱口就说,就讲《净土十要》,开启了我们今日的这个学修课程,这是几个缘起。
那么另外再说一下,这个讲法次第呀,肯定是先要说一下人嘛。我们法的内容无非就两个,一个是人,人物;一个是法,道理。那么我们现在先说一下人,为什么,因为人能弘道。这些法都是由人称性发挥出来的。那么再说法,当然反过来,非道弘人了,我们还是要以法为本。那我们先说人的因缘,就是说因为有人发心,才成就这部法宝的流通。因为有人去修证,才成就这部法本的次第。所以我们今天的课程,第一个就是要了解一下这部论典,它不是一个人写的,是辑集起来的,那么它的辑集背景,这是第一个内容。希望大家今天听清楚。还有一点我要说,第二个大的版块,就是说要介绍一下这个《净土十要》是哪十要,以防万一,这也是我现在讲法的诀窍,在第一次的时候,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一个概述。因为我深知,有的人可能就今天一节课,下次再来不了了,因缘就断了。那么今天我也算是把《净土十要》要给你讲完了。今天要做到这个功德。那首先我们要看一下,《净土十要》就是我们手上拿的这部论典,它是怎么来的。第一因缘中的人物就是谁?蕅益大师。这个说起来,大家都已经早就是如雷贯耳。
蕅益大师,是莲宗的多少代祖师呀?莲宗九祖,号称八不道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八,不是否定的这个不。为什么叫八不道人?我们先了解他这个号,就知道他的奇人奇事,他的奇性格了。他当时认为说什么呢,说古代,在他之前,有儒学、有禅、有律、有教。儒学嘛属于外学,对吧,世间的,伦理道德学问;那么在佛教来讲有禅宗,悟道的;有戒律,持戒的;还有教法,讲理的。但是大师就当时非常自谦地说:哎呀,在我之前也有学儒的、学禅的、学律的、学教的,我都不敢跟他们比肩。什么意思?就我没法跟人家比,所以说跟古代我不敢比。跟他当时和以后的来讲,他说我现在身处的时代呢,也有儒家、也有学儒的、也有学禅的、也有学律的、也有学教的,但是都已经入不了他的法眼了。也就是不管是内学外典都怎么样?都衰落了,在他的时代开始。他说我不屑为伍,不想跟他们在一起。前面的我不能跟人家比,后面的我不想跟他们在一起,所以说,前四后四称之为八不道人,听明白了吗?所以由这点来讲,我们就看到他是位非常有风骨,有才情,也是特别有智慧的这样一位大成就的祖师。那么我们今天能够拿到手里这部法宝的话,就第一个是要感恩蕅益大师,他辑成了这部《净土十要》,那我们想想,他辑成这部《净土十要》的前提是什么呢?前提多亏他干一行,爱一行。我们自己,你要是不相应这个法门,你不想深研这个教法,那你就不会干这个事。那么蕅益大师当时辑集这部典还是经历了一些风雨。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出生呀,他在现在的苏州,去过灵岩山吗?灵岩山在哪里?在苏州的什么镇?对,木渎镇。木渎镇,现在江苏苏州的木渎镇就是蕅益大师的故乡,他就出生在那个地方。现在木渎镇修得非常好,你们如果有时间去朝拜一下灵岩山,那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四祖庭嘛。
那么朝拜灵岩山下来的时候,整个木渎镇修的还是江南的这个特色,小桥流水呀,吴越文化,到处这个气息非常浓。那么生在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而且他的出生呢,是他父亲持了整整十年的《大悲咒》,母亲梦见观音菩萨给他送子生出来的蕅益大师。就这样的因缘注定了以后,开始他不信佛,刚开始学儒家,就觉得佛家,道家讲的都是瞎说。自己又吃肉又喝酒,还做灭佛论,辟佛论,说佛教讲的不对。后来到了十七岁的时候,读了他的前辈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看一看《竹窗随笔》。读了《竹窗随笔》以后,痛改前非,开始走入佛教。第一部经典结的什么缘?《地藏菩萨本愿经》,跟我们在座的好多一样,开始结缘的《地藏经》。后来由于进一步对心性上的这种参究呀,读到《楞严经》听讲的时候,听到一句话说:世界在空,空生大觉。他就弄不懂这个事情,越弄不懂越想弄,一定要今天把这个问题给搞清楚,最后开始参究,二十四岁出家。拜憨山大师,他梦里边梦到好几次憨山大师,这也是跟他同时期,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梦到憨山大师,最后因为憨山大师离得远,他不能够找到他,最后依着他的弟子叫雪岭法师出家,这是他的出家前的因缘。
那么出家以后也是很曲折的,大家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呢?他出家的时候,就是发了一个大愿。说如果说他这辈子证不到无生法忍,他不收徒弟;第二个,他不登座说法,不登高座说法,他认为自己没法;第三个,说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去化缘,也不去做经忏,就是做超度佛事呀,赚点经忏以养活自己的这个身。发了这个三个誓,后来他也说了,说另外两个全如法执持,只有这个不登高座,因为众生祈请转法轮嘛,他没有坚持下来,因为慈悲心。所以说他当时一开始出家的时候呢,他就已经知道当时佛法流传的弊病呀。大家要知道,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文化上的弊病,包括佛教,佛法。不是法坏了,是人的误区,所以也出现了这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先开始出家是去参禅的,参禅参得有所悟了。后来了又开始学律,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觉得说,参禅的人呢空腹高心,好说那狂话:什么脚踏如来顶上行呀,什么反正就是那些妄谈般若,我们常说的狂禅。包括这部《净土十要》为什么辑集呢,在明朝的时候,佛教的流行中,狂禅的这个现象特别严重,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大家就知道,所以他当时开始以弘扬戒律为自己的任务。开始还说,受戒容易守戒难,莫将戒律等闲看。我们现在好多时候好说那痛快直接的话,不喜欢持戒,因为枯燥,还要舍,痛苦,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你看前几天,这不是昨天还在,我在马连道现在有一个小道场,受八关斋戒嘛,八关斋戒一直在受。
有的就受就问我说:哎呀,冬天了风也大,我轻轻地抹点润肤霜行不行?我说你一定要抹吗?你又想担这个持戒的清净名,你又想自己的皮肤滋润,那哪有这么两全的呀。你想修行就得放弃世间的,我说你连点儿霜都,抹点霜你都放不下,你还想往生西方?所以没有办法,当时他就认为说以弘扬戒律为己任。可是大家要知道,众生的福报不够,是特别让人无可奈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为了弘扬正法,在律典里面也讲到,只要有五个比丘,五个出家人同时共住地来持戒,就代表正法久住。他当时想结集五个比丘志同道合,没办法结集,一人一套,各说各的,志不同道不合!这就等于说法已经衰到这个地步了。所以后来他又到了三十二岁的时候,又开始想学教了,要为弘扬教法嘛。那么他当时学教的时候是怎么学的呢,他不知道自己走哪条路线,哪个宗派,他做了四个阄。写了说: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或者自立宗,就这四个情况,他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去走。结果在佛前抓阄抓到什么了?抓到了天台宗。所以我们下一次来学,《弥陀要解》是十要中的第一要,就是以天台的教法特色来注释的《佛说阿弥陀经》。抓到了天台宗以后,他就开始研究天台宗的教谱。可是他不敢以天台宗的子孙,就是学人,门人自居。为什么呢?就当时学华严的说天台不好,学天台的说唯识不好,然后学教的说禅不好,学禅的说教麻烦,就这样,来回就是相互是非,这个门户之见不能和合,你看看当时的这个佛教的教法。
所以他后来又只弘了天台宗。为什么?他说只有天台的教法能救禅宗狂禅的这个诟病,这就到了这个时期了。最后怎么样呢?弘扬天台弘着弘着,弘扬戒律弘着弘着,都因缘不具足。最后也就是他有一个弟子,也就是我们《净土十要》后来的点评者,叫做成时法师,成功的成,时代的时。他第一次见成时法师的时候,是在五十岁的时候。说起他弘法的工作,他说本来一开始是想弘扬比丘戒法,恢复比丘戒法,后来又讲教,最后现在说我什么也不想了,彻底就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大家要知道,这可是一代,这是历史长河中淘练出来的一代祖师呀,你说他为什么在明朝的时候就这样。他的弟子就很诧异,说师父你应该着力地弘扬住持正法,你应该弘扬佛在世的时候就让大家持戒,你应该恢复佛事的方轨,你怎么能就管自己了道呢?他说,哎呀你不知道呀,现在就是说修禅的人呢,不注重戒法,本来他想以戒律匡救佛教的时候呢,五个比丘他都一块住不了,就是因缘不到,五个人凑不齐嘛。结果后来凑不齐的时候呢,他说:众生的福报无可奈何,我现在只好一心一意乘佛本愿求生西方,等到仗佛的力量圆满以后,再到此土来兴隆佛法。所以你看大家知道,由于他的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到最后,什么时候呢?五十五岁那一年讲的《弥陀要解》,五十六岁那一年,把《净土十要》这十个论部给凑齐了。在此之前还是净土九要,最后把楚石大师的《西斋净土诗》给加进去,圆满了十要,是在五十六岁那一年,五十七岁圆寂的。所以从这个因缘来讲,我们就可以知道说,蕅益大师的这一生来了,他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一部《弥陀要解》,这里边的第一要,另外辑集这部《净土十要》。乘愿再来,乘愿再来,乘的就是这个愿力。所以我们现在才能拿到手上学,这是第一因缘。所以我们读到的时候一定要殷重,生起珍贵感,几个人能够把这本法本拿起这样开始讲开始学?这是第一因缘第一人,蕅益大师。那么再讲第二因缘,大家要了解一下,我们在讲背景啊,否则你过程中学得你也不知道个所以然。第二因缘就是他的弟子成时法师了,成时法师做了什么工作?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学习这些大部头的论啊,一定是说谁谁谁主讲或者口述,对不对?哪位大师,然后后面是什么,什么门人,怎么惭愧门人,或者说不肖门人怎么怎么样,什么什么弟子,某某什么呀,笔录或者说执笔。就是说一定大师在讲法的时候呢,有他的弟子在旁边给记录下来,辑集才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论典。因为有时候不是说他自己在那写啊,这个论典有的是叫著论,是一笔一笔写的,有的是讲论,在那讲法的时候他的弟子给记录下来的,成时法师就在蕅益大师座下充当了这个角色。但是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我们感恩他整理流传下来这个法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随喜他曾经在这个上面妄动手术刀,就是在那乱点乱评乱删,所以以致当时《净土十要》呢,就有一些失去了本来面目。所以这个我们也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想,毕竟他是门下的弟子,没有开这个圆解的,还是凡夫知见,所以他没办法用他的心去揣测大师。大师当时讲他的用意,他的摄受众生的根机,他的深度和广度,每一位大圆满者他讲法绝不是说,现场就利益现场的的这点人,他还要关注到他的时节因缘、身后的流传啊,一定会照顾到这个。所以你看我们上次在网上讲的时候,你看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译的经典,到现在我们读起来还是那么流畅。
你说《弥陀经》你们是不是一读就懂吗,为什么呢?那是魏晋南北朝在隋唐以前的人,唐朝的人写的著作,你看那史书的话我们就基本上看不懂,可是为什么《法华经》、《金刚经》、《弥陀经》还这样流畅,为什么?这就叫什么啊?就叫神力,一般人做不到,而且是越留得久越留得深,大家都相应。所以后来他自己也反省了,他说他受蕅益大师师恩什么啊,他说受恩最深!因为他在座下听法一定是什么呀,就像阿难一样,如果蕅益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他就跟阿难一样。但是他负恩,就是辜负师父的恩德最重,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可是为什么呢?可能当时有一些时节因缘吧,你比如说还有一部《灵峰宗论》,他也是在上面大肆地删改,那么导致后来就面目全非了。为什么呢?当时有一个功利心就是要入藏,大家知道藏经藏经,那一般都是皇帝下诏怎么怎么样,可能他是为了让入藏。那么当时《净土十要》是为什么呢,印光法师,这要我们讲到我们今天学《净土十要》的第三个因缘的主要人,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把这个讲了,为什么呢?说:大师逝后,其门人成时,欲遍界流通,恐文言繁长,卷帙博大,费巨而难广布,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我们后边学习的时候大家也能看到,就是说他的弟子觉得《净土十要》太多了,那么你要去流通的时候说,古代流通可不是咱们现在电子版一弄哗哗哗就出来了,是要干什么啊?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呀,那个功夫那个工程是非常的浩大,就是费的这个经济,首先从经济上来讲就要很大的支持。所以印祖就说什么啊,就说他以这个上面开始,就开始点评的同时也开始删了好多。这是在《净土十要》印祖写的发刊序里面就提到这个事,但是他的效果非常的差,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看,说他加以点评,实煞费苦心,就是他的发心来讲算是为大众,为了流通他师父的法宝,对不对?可是呢他惜其自恃智能圆照,这四个字,自己以为自己什么呀,智慧和能力是圆满的,能够随时在这大师的这个论著上,他可以随时增删都不会违大师原来的圆满的见解和法义,自己以为是这样。而实际上是什么呢?他随便地看随便地删,删完了以后也不再加进一步的校对,就直接就这样付诸刊刻,刻版就流通去了。所以印祖就讲到致使什么,文多隐晦,有口气错乱词不达意之处,这就是他出现的负面效果,口气错乱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你听的说连蕅益大师这样的人,怎么会连个话都说不周全啊,词不达意。说有可能这样讲的话让人走入误区。为什么让大家告诉这个?因为有可能我们将来你学着学着会听到一种见解嘛,说这个《净土十要》曾经被他没有智慧的徒弟在上面随便增删,那么这部宝典值不值得信赖和我们所皈依呢?在闻思上它会不会有漏呢?大家不要有疑情,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福报还是够啊,我们的因缘还是具足的,又有第三个,刚才讲的什么,有印光法师从中又给把他的不好的效果给他去掉以后,又把正知见给扳回来。
所以我们现在拿到这部《净土十要》,你可以放心地去学,而且要像学佛经一样去学。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从蕅益大师来讲,蕅益大师在圆寂的时候给他的门人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什么意思?就是我的知见已经跟佛是一模一样了,那说明什么呢?说明说一个是他写的《弥陀要解》,我们可以当做佛经一样去恭敬和学习,这是第一。第二个,那么他以佛的知见这种水平去辑集的这十部论典,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佛经去学,这个你放心。那么其次尽管有他的弟子成时法师在这上面有过不如法的删改,但是没关系,为什么?因为又有印光法师,是第十三代祖师,也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又以他的这个对于教法的这种阅藏几十年的资历,和他在修行上入了念佛三昧的证量,又给我们改回来了,所以大家尽可放心,还是如同佛经一样去学习就可以。为什么说改回来?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啊,我们可以把法本先拿一下,我们看到,比如说我们翻到《弥陀要解》,翻到第十三页,《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先给大家举个例子,以使我们放开了心去恭敬和殷重和学习。
为什么?大家看到了,找到了没有?十三页,我们数一下,从正文开始第一大段的最后一行开始往上数,倒数第三行: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看到了吗?找到了吗?那么这里边讲到,我们再看,往上数到第七行,第七行这里,其实蕅益大师,这是蕅益大师所做的著作,原文,蕅益大师这里讲到的是什么,你看,说这个讲这部弥陀经啊,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但是呢,世远就湮,所存无几,就是时代流远呢,没个好的版本注释的,学习弥陀经。然后他就什么呢,可是《弥陀经》当时有另外两部最著名的注释,一个是莲池大师就是云栖和尚著为叫疏钞,《弥陀疏钞》,这个可能大家有的学习过,叫做广大精微。那么幽溪师伯述圆中钞,幽溪传灯大师给《弥陀经》讲过叫《弥陀圆中钞》,你看他赞叹叫什么,高深洪博。所以他赞叹说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说学习《弥陀经》有这两部注释已经足够了,完善了,但是怎么样呢,因为文富义繁,就是一般的人看不进去,不是说写的不好,是你学的没这个能力;或怎么样啊,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由这个原因我才写的这个《弥陀要解》。大家看到了吗,这是一个前提,但是大家知道后面的话,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大家看这个比喻多么妙啊,对不对?就是说,我的前辈特别是他叫幽溪传灯大师,你看他尊称他为师伯啊,师伯大家都知道,依照佛门的辈分,那我们,你师父的师兄他才叫师伯,对吧。那么已经有这样的两位前辈在这里,那么我才讲到说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然后打了比喻,好像就是什么,我们到了庐山里面,你横看吧叫做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虽然看不到庐山的真面貌,但是只要我触目皆是庐山的真境而已。多妙的比喻啊!一句话就把整个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三部著述,对吧?怎么去侧重的学习,就给点破了,一触即通。可是大家要知道就这几句话,如果没有印光法师我们就看不到,为什么呢?一个,他就把这个庐山的这个比喻给它删掉了,在成时法师的版本中,删掉了以后还做了什么一个改呢,他让什么啊,这个删掉了以后本来语句就不圆融,他又把这个改成什么呢?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他把前面的一句删掉了,又给改成亦不敢与二翁强同,就只剩这么一句。就是说前面两位长者有注释,但是我不敢与两位强同,大家听出来这个口吻了吗,就等于说什么呢,把;不必给改成;不敢,词意就完全大变了呀!为什么?因为我们理解说我不敢苟同吗,对不对?我们说我不敢苟同你的想法,就是说我不买你的账,对不对?根本不同意你的意思!所以大家你看啊,这样的话把这个;不必改成;不敢的话就成了我慢了,就藐视他的两位前辈了,就成了这个传达的信息了。所以你看这里就说意思就是说前面的两位作者呀,他一定是有违这个经义我不敢依从,所以我才自己又得写这本《弥陀要解》,就这么一个微细的篡改,就等于说把蕅益大师给有点冤枉了诬陷了。
而且会延误后学,大家都觉得说这前人的著作有啥了不起,印光法师就又把这段给什么,又给改回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第一个不敢与二翁竞异是什么呢?说我写的这个呀,不是说为了跟前面的两位前辈去比个高低,对不对?所以叫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是什么意思呢?我也不要强行追求好像一定要跟他们靠拢或怎么样,个人个人的见解。这就既没有我慢又什么呀,又没有过度的谦虚,对不对?这就等于说不卑不亢正正好。所以你看一字之差就出现了什么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你看多亏有印祖又给我们在这里把这个有关辑集校勘没有小视呀,事关我们的法身慧命,印祖又把这个是非给改过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个《净土十要》的第三因缘,主要人物印光法师。所以我们虽然中间有成时法师的一些小闪失,但是呢我们有蕅益大师,前有蕅益大师后有印祖,印光大师的两个大菩萨再来,那我们不必担心了。这部《净土十要》拿在手里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正知正见圆满的教法。给大家这么交待一下我们就心里有个底儿了。那么特别是这里讲到说,印祖最后说,改完了以后,一共成为五册,希望大家能够阅读学习的能够深知,净土法门为一切诸法的归宿。你看这个话说的,为一切诸法的归宿,那说明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学习《净土十要》最后要所达到的效果,你要知道净土法是总持法,是核心法,是诸佛的心要之法,不可小看,不可忽略,不可远离,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我讲这个大家能听得懂吗?好 我们上半场就到这里,大家先了解一下,这个三个,一个是我们讲《净土十要》的缘起,二一个主要人物,主要时代因缘,好,我们现在是九点四十五,大家休息一刻钟,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我们大家把心静下来,继续第一讲下半场的讲解,下半场的内容有两个版块: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学《净土十要》,刚才我们讲到为什么要讲,缘起,这是我们就辗转回过头来看,讲为什么要学;那么第二个内容就是题解《净土十要》—《净土十要》这四个字的内容,我们要把它贯论一遍。请大家发心,集中注意力。那么首先第一个点,这个我们要跟大家做一个碰撞。其实我认为为什么要学《净土十要》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的,刚才讲到了,净土听来就一个旋律,而且这是一个永恒的旋律,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就出在这个主线上,老生常谈,走哪儿都说,今天必定要还说,这个我一直要说到我死的时候,就是;信愿行,只能这么讲。但是我们要学了《净土十要》要知道,真正什么叫信之真,愿之深,行要稳。说实在的,我现在号称专弘净土,我有时候觉得这个外在的环境始终让我跌跌撞撞,容易麻痹自己,蒙蔽自己,不小心就着道。你不要看好像佛法似乎在(兴盛),其实不容乐观!特别是现在,我们一些根本法门、核心法门,为什么?因为大家的心力不够,知见太多,不断在把它击碎修剪,就剩那么一点一点,最后都面目全非了。所以首先我们来,比如说信之真,我们来勘验一下自己的信心。首先我们都念佛,都是净土行人,那我们扪心一下,我们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净土行者?是不是?真的想往生西方?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当然了,是这样的。
但是为什么总是觉得缺斤少两呢?经不起震动,甚至好多时候,如果是一个有反思能力的人都觉得夸大得很,虚假得很,自欺欺人,反正我自己反省,有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心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上,也没有死心踏地念佛念得完全这样的不知有生,生起,不知有世,世间。我怎么还有那么多的想法,那么多的爱好,甚至在修学佛法上的爱好,为什么这么多呢?可是在念佛上我连基本的功课都完成不了!为什么会这样,信心哪儿去了?如果有机会正好往生的话,是否会心甘情愿呢?我们感恩世尊,感恩两土世尊,谢谢本师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全凭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那么阿弥陀佛这个大慈悲父,真的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吗?他就是个人呀,你有把他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念总是想起他,一有紧急情况,我常说不叫妈呀,总叫佛呀。没有,真的不能自欺欺人,没有。我们下意识地总是怎么样,我们还是想来生怎么样,将来要怎么样,那你把极乐世界放到怎么样呀?因为真的一个净土行人他不想再来。
一点儿都不想再来了,我们往往会堂而冠冕的,加了一个等我乘愿再来的时候,将来我们一起怎么。我常说这个话,可是你要仔细地要思查一下,也许我们发的是真实轮回的心,不是真的说往生镀金回到这里。往生镀金回来不想后世,只想往生,这有次第和秩序的,你秩序乱了就把头安在脚上了。归根结底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不信嘛。那好吧,我们顾不了头,我们再顾个尾。如果说你信,好,经典里面明文规定十念一念即可往生。就乘佛愿力做为巨大的增上因缘,这辈子就往生了,你已经具足了往生的资粮了,你就等着往生,不管什么时候,打保票到时候来接你,你敢信吗?你又承担不了呀,你又害怕我资粮不够,就我这修行恐怕还不行。所以东也靠不上西也靠不上,前瞻也不行后顾也不行,还是就是信之不真,两头你都靠不死!这两头都可能,就你敢不敢!要么你信的真切,生怕有一念落在娑婆,你就念。要么你就笃定往生,决定信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接引,你看就拉开了,拧住了,这个信心都不结实。可是问题是净土的缘就是这样,你有信缘就在,你没有信缘就不在,就恶业就开始障道,善业被障住,显发不了。
你的缘深就说明你的信深,信到什么样,信到简直就是说,这个往生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呼之欲出,时时刻刻。我们常说的步步求生,念念可死!缘深。如果你的缘浅的话,那么就是虚浮度日,虚浮度日是什么呢?很可能净土也罢,学佛也罢,阿弥陀佛也罢,只充当了你这辈子的一个精神食粮而已,你没有把本命元辰给全身心地扑上去,没有!所以第一个我们学《净土十要》,你要深入净土,扎下去,信之真,愿之切这就更不用说了。你如果真的学习,就是这个教法学了以后,你怎么都能说服自己,要不然我们这个世界的迷惑性太大了,大家知道吗?本能的这些贪欲,贪嗔痴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我们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抗得了的,这个粗重烦恼就不用说了。就是你驾驭在佛法上的人生中,你都时时刻刻陷入到这个窠臼里,你看我自己啊。我自己打个比喻给大家说,两个例子,前段时间我也是去共修,共修坐地铁,要到马连道七号线,就跟他们四号线的一样。我坐地铁进去以后,人都坐满了,那么有一个差不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吧,他就见了,就很友好礼貌地这样点一下头,说要不你坐吧。
当时我就心里忽的一热,就觉得,因为我说哎呀阿弥陀佛,我的发心确实当时我说,不是我想坐,说实在的,我到地铁我还不爱坐,那么我就想成就他这个善心,好因缘。那我就说:谢谢,阿弥陀佛。结果我们俩交换的时候,他起身我坐下,他也跟着:阿弥陀佛,但是我从直觉上觉得他不是个佛教徒,他是出于对这种僧人可能这个身份的一种莫名的恭敬和一种崇仰吧,我是这么定位的啊。后来我观察他不是佛教徒,为什么,一个是沟通,二一个他没有像咱们居士见了,哎呀师父,或者请法怎么怎么样,他就再没有理我,礼貌性的这样。可是这个事情,我当时微信上发了一下。哎呀,我说自打我出家以来没这个遭遇,在非宗教场合,受到非佛教徒,那大家对我的恭敬,这没的说了,对吧,见了合掌、顶礼、问讯等等,但是在这个主流社会里面,我没有这样的待遇。请大家理解啊,不是说我这个心容易动,我真的没有。出家近十七年,将近二十年的僧侣生涯中,在公共场合永远都是异样的眼光,不解的神情,你为什么要出家?你不正常。一直是这么过来的,你们不是出家人,不会有这个心路历程。我告诉你,你再怎么听,也不是一种设身处地,永远体悟不到,这个动作对于我来讲就温暖得不得了,大家知道吗?就没受过这种待遇,当时就心动得简直就软得不行了,就觉得我做为出家人的身份,我这么好的人生观,在主流社会里还有这么一丝的认可,不叫恭敬,就算认可。
当时我就说:哎呀,这可能是我们佛法、佛教马上要兴盛的一个好缘起了。所以当时,你看看,可是我想到了说,你看在我们这个神州大地上,原来佛法如此的偏远,非主流和不被人理解、了解,就佛法太衰了,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来讲,都未必兴盛到怎么样。那想到这份上,你说呆在这世界上干什么?这么个世界,弘扬这么难,出家这么另类,就时时刻刻逼迫着你无意在此流连。你不要想说,哎呀这真的是佛法兴盛或者怎么样,这就陷入到什么,又入梦了!这就叫知见,你要往这个上面会说,你看在我们佛法原来这么的衰,这么的败,那这个国土是恶世染土呀。好,那好像是我们汉传佛法现在是这样,时代的烙印导致现在这样,现在正在恢复如初。那我到藏地去走一圈,过年的时候我去了拉萨,大昭寺那儿,拉萨叫日光之城,佛国净土,确实如此,大家知道,全藏民都信教。那种感染,那种修行的气息,每天你映入眼帘的都是磕大头,都是修曼扎,都是绕经行,持咒,念佛,转经轮,不断在恭敬,不断在膜拜,不断在献哈达,不断在上供品。就你生活的所有的世界都是这样,这多好呀,大家一听,哎呀真的是佛国净土,确实如此。后来我就没事了,我就天天在大昭寺那儿随着他们磕大头,磕几下我气不够用了,然后我就坐在那儿看着他们磕,念佛。就是这样,真的加持力大,好像那这不是佛法兴盛的情景吗?可是你要知道,当时我想的是什么:太苦了!真的不能在这个地方。
说这么有信仰充满的地方,这么修行还得这样修,天天在那儿磕,不断地重复一个修曼扎,只有这样才能修吗,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苦修呢?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土,不这样修就修不出来。可是极乐世界不是这样的,极乐世界不必这样,任运而修啊。所以你不要一下子,好像,这里佛法衰,这里佛法盛,就以为好大喜功似的,不是的。始终如一地要厌离娑婆,这叫愿之深。你至少现在厌不起来,你的知见,就是你的想法上要摆正了,千万不要被它迷惑,任何迷惑,包括宗教信仰和虔诚修行的迷惑,一念都不生,这算是愿。你顶什么用啊,你说磕大头为什么?积功累德要资粮,要功德嘛,那大家想想到极乐世界要功德干什么呀,你天天修行,念这个咒,持那个经,还害事儿呢,为什么?增知见。任运就自如的,全体的当体就是般若,就是万法皆空,就是缘起因果,就是这样的境界。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才是佛法,这才是法性呀。我们这就怎么住不到这个法性里面,只不过是个因缘中,为了弘扬佛法而拣出来的这个平台。在这个角度上是重要的。所以一个真正的净土行人,就是在这种情境中,你丝毫都不能够误入歧途,就这样子的,这就叫厌离娑婆。那从行的稳上来讲,我们更要知道,就是忆念这尊佛号这个名号呀,大家知道我们得念上来得念进去。什么叫念上来?你得有增进,每天有进步呀,这段时间,你不进的话,你就干的枯的燥的不行嘛。你没有味了,你怎么干这个事情呢!什么叫念上来?就跟我们说,爬山爬山爬山,你没爬到顶,至少你到一个相对缓的一个地方,使劲地爬上去,就跟电影里边的镜头一样,爬着爬着,蹭地一蹭,头探出来了,看见一点,曾经没见到的不一样的风景这才好,对不对?
你都不停地上,一点都没有这样上的感觉,那你接不下去了。念进来也是,真的每时每刻,只要想起就说服自己,眼睛一睁就要说服自己。这种业习的惯性,这种跟娑婆的紧密因缘,就是把我们绑得死死的,你能发起来这么一个知见,摆脱,不服,先要挣扎。我想诸位修得好了,我这是就自己的视野而说。所以这个就是要念进去,要进去,要心到弥陀身上,弥陀身要到我心来。所以说这样的话,我们就是要切实解决问题。比如说存在什么问题呢?第一个为什么说从发心上来看。为什么我们念佛的效果不好?还是对娑婆有挂碍。对娑婆一切的人与事都放不下,念佛的效果就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常要对自己的发心要进行安检,要说服自己,要承认攀缘到净土的功德利益,这个法门殊胜,而且你要害怕娑婆。你知道,本焕老和尚都讲了,我们害怕你们娑婆世界,我不想在这儿呆了,害怕,这是魔乡呀。你们能起到这样的正思维吗?这叫魔乡,我们这里叫魔乡。再一个就是说,通常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表这个老实念佛法。有时候这些方面也会出现问题,因为不管从开始学佛,到净土入心,开始多少也都有一些信誓旦旦的话,激情的态度,可是呢,你们要知道其他的法都比不上净土,就是修净土需要的善根和福报,需要太大太大这个储存量了。
所以你一过这个激情期,这个相应期就松散退化。这是每个修行人必然要遭遇的,有的就退下来了,有的能够挣扎着,泥泞地走着,能够过得去。为什么?因为你一天到晚念佛他真不容易呀,他不容易呀!念一句佛这不容易,为什么?这个道理还是觉得不好,没弄明白,在心里没有扎下根来。特别是我们现在,说是学佛学佛,学着学着,就把大量这种习气毛病。所以这个善友呀,也要抉择。大量的习气毛病带到学佛后的生活中来,一开始是用佛法对治自己的毛病,后来就用毛病找佛法的合理。都是这样子的,那么这样,渐渐渐渐,好像是开口闭口都是一句阿弥陀佛,越来越会说佛话带佛气,浑身都佛气,可是呢,可能说的越来越近,走的越来越远,走的越来越远了。所以希望大家,纵然最好要专修,至少要主修,主修净土法门。特别是现在我们的这个福报水平,还要注意从助修和正修上来简别。什么叫助修正修呢?正修就是唯念一句阿弥陀佛,很少人有这个福报。就是再怎么说,他还是想这个偷心不死,想两边多占点地儿,好像不知道这个地盘占下一样,将来就是,到了极乐世界你的莲花就大吗?地盘广吗?他就专不起来,那么我们至少在这个上面要有助行和正行,要简别。一个比如说净业三福呀,对吧。六度呀,就是布施呀,持戒呀,忍辱呀等等这些,你就暗暗在生活中要去磨自己,多去发心。那么切莫只修正行不修助行。几乎是成就不了,不是不能成就,是我们现在有时候成就不了。
为什么呢?好多人念佛念着看上去是专修,可能最后弄成佛精了,妖精的精。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特别专心虚伪地也是说念佛,净土阿弥陀佛,但是他由这个开始就什么呢,就开始一切善法因缘显现的时候,他不发心,逃避,借口,号称专修,这是一种误区。还有一种误区是只修助行不修正行。就是好像一切善法,一切护持,一切就是这种发心道场什么他真的能张罗,浑身扑进去就是,可是慢慢慢慢,他就完全淡化了自己的重要头等大事是念佛往生法他没有,那就转成人间福报。人间的人事他可以,而且这些特别在道场也罢,在共修团体中,他还主事,他能够拿事主事等等这些,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最好是在助行的因缘中去发心,然后不要忘了正行念念要正助双修,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两边不要漂,这是又一个。再一个有时候我们还从效果上来讲,这是从效果上来讲的,有的人呢念着念着,走着走着。你说看破吧,他也没有;他也没有真的说如梦幻泡影,你说是没看破吧,他又觉得说生活中什么都没有意义,提不起神,啥也不想干。好像也不想活,又不想死,这种状态也有。我告诉大家,不要说这个什么,这是一个过程,要到这个地步,肯定有这样一段过程是对的。但是呢,始终住在这个上面,就不对了成了病了,为什么呢?就是说明你没有住在法性中,念佛不得力,没有把这个生死法给抓住。在这个上面,这个时候你还要回过头来,要真切才能亲切我们常说。你要当真,你如果说梦幻没到这个境界的话,那你真要把阿弥陀佛就当真,就跟人一样,他住的极乐世界就跟地方一样,然后你就要执着起来地追求一样,要把这个心劲练起来,否则就这个越来越颓废了。今天就给大家一个任务,你不是觉得修行厉害吗?你觉得功夫,还每天的精力充沛吗?那你给我修呀,修什么呀?修你不要把往生时放在死时呀,这个搞清楚哟,往生时可以不放在死的时候。
你不要以为说死跟往生一定是吻合的,一定是同步的,你可以把往生时提前呀。现前当来,可以提前在现前见佛,不要死就往生,你有本事你往这儿修。所以大家要知道,你发心忆佛念佛,那我们念佛人因为他不是修这个心地上的,或者观空遣相,说来了境界时说,念佛忆佛,那么佛来了应现,这是因果相符,不是魔境。是阿弥陀佛来的话,会来。当然你不是说求这个境界,是你念着念着心开花见佛了,这种境界。所以大家学净土十要法,就往这儿靠。这里面就有这个法,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法,非常妙,非常深,非常微,幽微难至,这是一个。再一个,特别是最后一个,跟大家说几句,从知见上来讲,现在的佛法貌似是兴盛的,可是呢,在某些方面来讲对净土(行人)是险象环生的,我告诉诸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的庞大呀,我们对于这个教法,就包括你学了一部《楞严经》,你如果没有老是依着这个想,你又看这个经又看那个你看不完呀。三藏十二部教典,你连有的经的名字你都没有听过呀,大法师们,大堪布们都这么说呀。那我们就是就着一部就路回家,可是现在的情形是碎片多呀!你把那手机拿出来,劈里啪啦,在你的佛友圈里,全是每天的说教,这个修心、应当如此、怎么功德、怎么不对怎么对就是这些。有的就是鸡汤,那么有的时候他要是彻底的说一些世间的这个杀盗淫妄,还算好,你知道这不对。有一些,你依着某一点点东西,你还感受到一点似是而非的法味,然后你就以为这就是佛法的全部。吃了喝了一段时间,又觉得不究竟了,一扔,再去找另一段,就不断地这样的去妄想中贪求。你要知道,现在呢,一个是在法上各自为主,擅做佛法之主,管他懂不懂,他就开始说了。他说不必负责的呀,他管呢,现在的人哪管负责呢。
好了,我说邪知邪见微信上你听了,到时候你打官司告我吗,法院也不受理这个呀,但是你的法身慧命就断了。有的又好各自为政,大大小小的人现在出来都想立个山头。你要知道我们弘扬佛法是只照着佛菩萨和经得起勘验的祖师说。一定要这个脉络,自己一点都不能乱说,不能乱说乱想。但是这个现在我们这个圣义的法门总是受到冲击。你看比如说我说个例子哈,你们会常听到这样的话,在微信圈里,就会说,哎呀念那么多经有什么用,持那么多咒有什么用,念佛拜佛有啥用,你的心地一点都没有改,你的性格还是那样,烦恼起来了还是那样,有没有这样的话?马上人一听了以后就说,念佛不对,就死念了!怎么样,这就叫不是过来人,瞎在那儿指路!知道吗?当然我们说,你在六尘烦恼中磨性子这是对的,一点一点地改性格或者什么,可是你知道,这叫做什么呀,这叫做修心不在修法。就是历缘对境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净土法门,这在修法,大家知道,这个法就是直接就要,搞定你这一辈子所有尽未来际的烦恼法。你说你念了多少佛,拜了多少佛,你给我一天念十万你试试。你不要多念,你念十天你试试,你看心改不改,你看性显不显现!
所以有时候,有些大德说你读多少部经,念多少毕竟往生,是有道理的,这叫识途老马,告诉你。你不要以为这里就觉得,好像说,哎呀一似是而非,从此以后,你们这些死念经死什么,让他死死地念,你一天不要多念,你一天念五万,你念三年念下来,你看看是什么效果。没有念光在这儿站着说,那不对呀,所以不要被这些知见,一定不要被这些知见给转了。那我们学习《净土十要》,就是要嵌在心中。这我就不能够太多耽搁时间了,泛泛地讲一下。学习《净土十要》,我们要解决一些问题。想起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要自己扪心对照,每天反思。说实话,这个修行心性呀,就跟网兜里面装水呀,你知道吗?兜不住呀,你要不断地这儿、这儿、这儿不断地要往住拦,否则一会儿就漏,一会儿就漏。那我们学习这么重要的经典、论典,就是要补漏,补漏啊。好这是前一部分。
后一部分我们开始,既然讲《净土十要》,大家看到了这四个字,这部论典拿在手中,那大家想,我们现在沉甸甸的这部论典拿在手中,这是多少劫,无量劫来修的善根福德,才换来这个圣言量,这个文字。所以说切莫作等闲想。印光法师多次讲到,印祖说《净土十要》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这本书一共有十卷,后来蕅益大师流通以后,现在大正续藏中,收在一百零八册,它的全名有时候也叫做《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一般我们现在四个字《净土十要》,灵峰是指的蕅益大师当时所住的地方,你看他的另一部著作叫《灵峰宗论》,蕅益大师他的法名叫智旭,我们刚才讲到的八不道人,下面我们讲弥陀要解还讲到他叫什么,西有,大家能理解他为什么叫西有吗?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有,所以他叫西有。
那么今天呢我们就从书本上做一个总括性的了解,题解《净土十要》,那无非这四个字,我们首先来看净,这是一个道人的核心人生观就是为了净,修证的总纲就是为了净,净到极致以后,我们就一个就是证真理,二一个得神通,第三个圆满法界,再一个事事无碍,都在这个净上。我们现在净土极乐这么难信,因为我们有碍,我们不圆满,得不到通,通不到那儿,所以大家知道,不管在哪儿修,都围绕着我们说净到极致就是转凡成圣,那么为什么要有土呢?土是怎么出现的?世界是怎么出现的?一旦我们落入到凡夫的二元对待的时候呢,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身,就妄想外在承载我们的是个土,这个土呢还有染有净。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叫染,你看我长的这个身体叫正报,那么外在的环境就叫依报,就叫国土。十方三世诸佛都有自己的土,所有诸佛之土都是清净庄严之土,那么依照着从凡到圣的路途中,各修各证到了什么水准呈现什么国土,依照着自己的内心所招感外在的世界,就叫国土。那么国土里面有染有净,我们现在在染,极乐世界在净,染土里面住的是凡夫为主流,混进来一些圣人,净土里面住的全部是圣人,全是佛菩萨。那么我们这个净土是怎么,讲净土、净土从净到土,那么这个净土是怎么出现的?一个路线,修证。
那我们概括地讲一下,修什么呢?就是五个字:心净国土净,这叫做一般的方法。还有怎么让这个净土出现成就呢?往生,往生到净土,国土净让心来净。那我告诉诸位,我们这里的《净土十要》指的是什么呀?往生的这个路线,是后者,那么往生的国土非常多呀,你们知道的都有什么呀?兜率内院算一个对吧,东方琉璃世界也是,还有阿閦佛国的这个妙喜,阿閦佛国是妙喜世界吗,反正还有一个妙喜世界,十方三世诸佛国土多了去了,唯有我们今天讲的,只就着娑婆世界的这个本位,它跟极乐世界的因缘最深,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净土,特指、单指、只指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在其他上论。就是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修了无量劫最后成就的这个国土,现在已经在西方十劫了,然后还有不断的众生一直在那儿往生。我们要去这个净土,想要往生,那么你得有诀窍啊,对吧?诀窍就是过来人,到了那儿的人告诉你怎么去,怎么成功,你得实践,实践就得有教法,教法有两种:一个是经法,一个是论法。经法就是净土五经,《无量寿》、《观无量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论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净土十要》里面的这十篇论文,所以大家记住,我们今天在讲往生论法就是这个净土法。这是我们把净土大概这样先贯一下,因为在此之前已经讲的多了就不细讲了。但是下面要讲的是这个;十,这个字儿,就这个数字,就是一个数词。但是这个数词呢,从一到十谁都会数,一个,这个数量是圆满的,二一个,这个排列大有讲究,就是我们学这十,这跟学法也是下了苦心的呀,蕅益大师也罢,印光大师也罢,就特别注重这个十,你看我们世间说十全十美,这个佛法里面常说十玄门呀,十如是呀,都是十,就代表圆满,所以当时辑了《净土十要》。这个十的排列呀,首先我们从内容上做一个流程的了解,这就是给大家今天讲全了净土十要,这十包括哪十?这是下面主要内容大家要听,我希望你们把目录翻开,就是翻到第一页,跟着走,因为它的次第非常严谨,我们好多时候不是好说有传承得有次第,得有修法的次第,再没有比《净土十要》里面的这个教法修法次第严谨、完善和圆满的。
大家翻到了吗?一页,开始讲啊,十要里面的第一要,就是蕅益大师的不朽名作弥陀要解—《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个是排在第一的。那么这部注释放在首位,是有他的缘由的,在序里面讲到了,定十要以《弥陀要解》为上首有三个理由,这个我们明确一下,为什么?第一个是遵这个佛说之经,因为《弥陀经》是佛说的,所以这里首先定为上首是什么啊,这个小本,小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的《佛说阿弥陀经》比《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内容短,所以叫小本,明白吧,小本为净土经里面的最要故,最要的原因,所以首先要学《弥陀要解》,是解这个经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为什么要放在首位呢,因为在末法时期呢,修行念佛法门有好多种,你可以观想也可以观像,但是在现在的时代来讲以持名为根本,执持名号,而《弥陀经》、《弥陀要解》大力的就是讲执持名号的心要和它的功德利益,所以放在首位。第三个,讲这部《弥陀经》的所有的注释里面,确确实实,虽然蕅益大师这么谦虚,觉得他不如前两位前辈,但是印光法师怎么赞叹呢,说《弥陀要解》,给《阿弥陀经》注释的这个要解,佛再来了也不能超过他,就这么圆满究竟。所以非常欢喜我们第一部开讲,就是下一次开始就讲《弥陀要解》,所以说这样三个理由来讲,他认为《弥陀要解》是要中之要,我们学习这《净土十要》,以《弥陀要解》为主,以另外的九部论典为伴,这是给大家定调的,明白吧?所以放在首要。
那么我们再来看净土的第二要,叫做《往生净土忏愿仪》和《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两部著作,那么这两部著作为什么要放在要解之后呢?这就是祖师们的良苦用心了,为什么?因为你只有教没有行,是万万不能的。教和行,教就是这个道理,《弥陀要解》已经讲全了,行就是你的行为得跟上去,你有教没有行,就等于什么呢?什么都懂,就是不走,有腿就是不走。你有行没有教,就等于说你眼是瞎着的,你走哪儿你都是瞎子,能明白哈,所以有了教以后,紧紧地就跟着行,否则我们会说食数宝,就是数钱但是自己没权力花,那么这两部,你看,这叫往生净土一个叫《忏愿仪》,忏就是忏悔,其实里面主要讲的就是说一个是礼忏,就是礼拜,怎么去拜,特别严谨,就包括我们,这个内容里边啊,你怎么先要把道场布置的像极乐世界一样,然后你怎么进去、怎么开始修,怎么拜、怎么念等等这些,都有详尽的讲说。这两部的作者叫做宋代的遵式法师,遵式法师又有一个名字你们肯定听过,叫慈云忏主,我给大家弘扬的十念法就出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十念法,朝晨十念法就是那个。所以你看,这里说从妙理入到实行,属于解行并进,所以在《弥陀要解》之后紧紧地跟随就是这两部,它是有次序由来的。
那么再往下看,净土的第三要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和《受持佛说阿弥陀佛行愿仪》,这是蕅益大师我们刚才讲到的,成时法师他依照着两部经典,这不是他作的,所以我们也放心地去实施,这不是他自己作的,是他依照着《观无量寿经》里面写出来的观佛的一个观法,一个修法,又依着第二个是依着《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写出来的一个执持名号的执持法,也是讲实修的。所以,虽然他的资历比较浅,但是念在他,本来这个第三要是放在倒数第二,原来是放在倒数第二,《西方合论》之前,但是因为什么呀,它比较容易让我们入道。因为他讲到礼拜呀,发愿呀,正修呀特别全面,一丝不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就把它放在第三个,安在第二行门的之后第三行门,这叫解行并进。
那么解和行讲完以后,大家看,净土的第四要就是《净土十疑论》。这个时代追溯到了隋朝,因为前面的是讲解行,后面从第四要开始到第十要,是按照什么呀?按照时代罗列的,就是谁在先就排在先,谁在后就排在后,那么这个《净土十疑论》,这位人物呢,他是响当当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有个名号叫什么呀,叫做东土释迦。所以你看为什么他说《净土十疑论》阐扬净土的话,他把这一切的问题都给统摄在这十个问答之中。我们对净土有什么疑问,《净土十疑论》里边就有回答。比如说, 佛法是自利利他都要同步进行的,你往生西方不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吗,对吧。还有一个比如说净土那么多,为什么就要偏只说西方呢。还有一个问题说什么一切法没有差别,不是说如梦幻泡影不生不灭吗,为什么要求生呢?难道这不是有生吗,这都是矛盾的吗?这就在《净土十疑论》里边告诉我们。所以《净土十疑论》学的效果是什么呢,信这十个问题,一切都信了。怀疑这十个问题,净土你信不起来,一切都疑了。这是第四要,教的经典排在首位,行的经典居第二第三,那么这个第四个是干什么的,就是断疑生信的,叫《净土十疑论》。
好,我们再往上看,第五要,净土第五要就是《念佛三昧宝王论》,一共是上中下三卷。这部论典的来头呀,也是非常曲折。你看有时候我们都说你们在接触藏传佛教都会常会听到一个词儿叫做伏藏,听过没有?说伏藏,就是有的大德用神力把哪里的这个圣迹啊,或者圣物法器,或者宝典给取出来。我告诉大家,不仅仅藏地有,咱们汉地同样到处都是伏藏,只不过是更加巧妙,特别矜持。非常,你看什么呀,就是这个《念佛三味宝王论》,他是唐朝的叫飞锡法师写的。当时蕅益大师在世的时候,特别仰慕飞锡法师的这部《宝王论》,但是他见不到这个书,他知道他见不到。是有一位大德特别的因缘中,在什么,在杂乱的书堆里边,突然间拿到这么一本。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叫神开伏藏啊,这就叫伏藏你明白吗。就是原来深隐在这个,虽然在因缘中,可是大家见不到,藏(cang)在哪儿,藏(zang)在哪儿。那么你把他因缘启动了,这不就是用神力把伏藏取出来了吗,这就叫做时节因缘到了。所以,蕅益大师当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有什么呀,只有这个书墨的一个淡影,就是这本书古人不是写嘛,就淡淡的墨影已经几乎看不清楚了。后来他让它刻板印行,收在《净土十要》中。这部论典呢,文,就是比较特别的广大,但是确实学习起来,就看我们的进度了。学习起来也比较什么呀,要刻苦。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唐朝的文字,就比较艰涩,特别艰涩,有时候我们断句都断不明白。但是这部论典放在《十疑论》之后呢,是因为他具足了两种信愿资粮。读完这部论典,就为了让我们具足信愿资粮,是修净土的最要之事,最重要的事情。
再来看《净土十要》的第六要,叫《净土或问》。有读过的吗,有没有读过?你只有读了《净土或问》,这是元代的啊,叫天如惟则老人写的。我告诉大家,就是读了《净土或问》,里面信息量非常大。你会知道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净。你会知道什么叫禅宗门下开悟了,再转弘净土,用禅来弘净土。大家知道,这个天如惟则老人,是最著名的一位禅师,叫中峰禅师门下最得力的弟子,所以他回答这个净土的问题,这里面所有的问题都是问什么什么,然后答什么什么。不跟你在那儿扯皮。他怎么样呢,他就是说,要么用禅锋,一句就把你的疑情给你夺了。什么叫做夺了,说你瞎想什么呢,就这样子的。你怀疑什么呢,你业障现前,这就叫夺破。你只要有问题,马上让你不成为问题。禅宗非常淋漓,特别痛快直接。还有一些问题,他可以铺开讲的,娓娓道来,婆心切切,说到究竟无比之处,而且还没有一句废话。就是让你真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觉得呀,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我就没有想对,没有想好。这是《净土或问》。特别我在《净土或问》里边受用的一句话,这是天如惟则老人讲到的说,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哪一件有实效?哪一件能替得过生死?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真的有时候,这就叫圣言量啊。就是马上就把你一切的烦恼就摧破了,就清凉了。所以大家知道《净土或问》,可以说放在第六要,非常适合。为什么呢?一方面前面学着学着有点懵了,有点文义太繁,信息又大,这个贯文都贯不过来,《净土或问》就突然间像及时雨一样给你开云见日。又能够引发后面的什么呀,引发后面的一个宗教情怀。
所以大家来看,净土的第七要是什么呢?就是《西斋净土诗》,这已经到了明代了,是叫做什么,楚石梵琦法师。楚石梵琦法师,他在弘扬净土的时候写的一个诗。那我想给大家说的,可能我们说,就讲着讲着,怎么又写开诗了呢。这个《净土西斋诗》呢,本来是排在第八的,是后面的第八要妙叶大师的《念佛直指论》排在第七。但是后来这就是成时法师的心太粗了,是印祖又发现了这个问题,说按照时代的话,楚石大师要早于妙叶大师,所以把他换了个个儿,排在第七了。那么这里讲到的,为什么排在第七,大家要知道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道理讲多了,宗教情怀就淡,是不是这样子。很多学佛人就是这样,不是说不让大家学经教,很多时候你经教,经教看的多了,你不往心性上会,执着于文字,就开始天天在那儿,推比、思辨、逻辑,就越推越远,只相信逻辑,不相信直觉了。要知道,真理是直觉不是逻辑,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往生就生,你要生不生,你不信拉倒。这是后面法讲的。所以说,《净土诗》呢,因为前面讲的,不断地在说理体,就失去了净土是以事相为修的重要的入手的一个宗旨。你看我们修净土,就是相信阿弥陀佛就在西方嘛,对不对。可是你道理呀,心性呀,空性,讲的多了,他就开始琢磨,你知道吗,他不是空掉了,他是琢磨,琢磨呢,也可以呀,你琢吧。问题是什么,你又琢磨不明白。极乐世界都是不思议的六根六尘六境。这么不思议的法,你用思议的理去琢磨,能琢磨通吗,所以,你只有用宗教情怀去仰信,否则最后就事是事,理是理,现象和本质真理就分开了,不信了。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始讲到什么呀,《西斋净土诗》里边尽情地描绘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呀,佛土的美妙,佛身的庄严,让人生起极度的这个真切的向往之心,就起这个作用。激荡我们的宗教情怀,事相上去追求,去执取。所以这个安立的非常妙,我们一边学,你以后粗浅的去翻的时候,大家啊,你就会发现这个奥妙。这是第七要。
那么《净土十要》的第八要就是妙叶法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我们有时候俗称叫做《念佛直指》,是明代的,这里边讲的内容呢,有一些非常的,就是说,后来被摘出来流通了。当然,这个念佛直指,你比如说,有一个著名的内容,就是十大无碍行。大家听过吗?念佛十大无碍行听过没有?就是那个,我一说你们就知道。就是说什么呢,就是念生不求无病,对吧,处事不求无难,这个修行不求无魔障,做一件事情不求容易成,跟人家打交道不求一定要对我有利益,十不求行。对吧。见了利益,我不求赶紧要分一半,被人家冤枉了,我不求声名,不求辩解,这叫十不求行。就在这部论典里面讲的。特别是他的这个十不求,我们这么一讲,好像大家,那我就是要观想十求去了。那我就观想我有病吧,反正我不求,不是这样子的啊。后边的祖师,他就讲说,这十个如果一旦发生的时候,都是修道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当先把心居在这个障碍中,就是先设想,做准备明白吧,假如果有一天身体真的有病了,你就不会急糟糟的,没抓没挠的一下就法也不修了,佛也不念了,就彻底认为修行没用了。所以他告诉你说,念生不求无病,不是让你求病去了。我遇过这样的人说,那我就天天让他病来吧,这叫颠倒了啊。你想想,如果你没有障碍出来的时候,你把心先设在那个障碍中,那么到障碍来的时候,就不叫障碍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修过来了。那么在障碍中你都能顺境,何况没障碍,自然无碍的到境界,你不是进得更快嘛。所以这就在这个论典里讲的。给大家讲一下,叫净土第八要。
那么净土的第九要就是,这个传灯大师,就前面《弥陀要解》里面说的,幽溪传灯大师,他讲到了《净土生无生论》。所以大家顾名思义都不难理解,这部教典呢,这部论典讲到的就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的圆满见解来修学净土。后面还有清朝的这个道霈法师,也给他写了一部《续净土生无生论》,续他的后尘,是一样的体裁。为什么,因为他总是前面说四句偈,然后再进行一番解释。这两部论典,都是一样的这样一个形式。后面还有一小部《净土法语》也是传灯大师的,这里面就提出了说,往生凭借的是自力他力,还有本有的功德力,或者我们说的正行呀,助行呀等等。在他里边有讲到,这就是落实到实处了,到第九要。
最要给大家推出的是《净土十要》的第十要,叫做《西方合论》。如果大家先去预习的话,你就翻开这个《西方合论》呀,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做自己采摘,到了这个教海里边,整个把它遨游教海三藏,然后自己想怎么采摘怎么采摘。摘个草莓就摘个草莓,弄几个花生就弄几个花生,吃个苹果就吃个苹果,摘个桃就摘个桃,就这样。而且还是左右开弓,信手拈来,就这种感觉,《西方合论》。特别是这种感觉的论有的是,往往容易陷入一个什么呀,卖弄文采,大家知道吧。就是夸我自己读了多少经书,然后把他拼凑出来,一段一段的,看我引经据典,对不对,会出现这种状况。可是这个《西方合论》啊,全是提倡的真修实干,称性流露出来的,力挽狂禅。可能我们现在说到狂禅,我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连狂禅都没有。那会儿说狂禅,还至少装模作样地在那儿摆弄,我们现在摆弄都摆弄不来。你都知道什么叫禅吗?啊,知道呀,禅茶一味呀,最近又去修禅了。现在的禅就听了一个字,最后弄成,都被弄成经济效应了,都被弄成小资生活了。你连个禅,你都装模作样都装不了,不要说狂禅了,我们现在都狂不起来呀,狂也算你有本事。可是在这里边,力挽狂禅了。《西方合论》就立足于三藏背景下,把净土教理讲的是最为有序合理,这是我的感受。最大的要推出的是什么呀,就是这一部著作,是净土十部著作《净土十要》中唯一的一部,你们要引以为豪,居士著作。不是出家人写的。所以蕅益大师在点评的时候,他就说,哎呀,字字是从真实悟门中流出来的,没有一个字是杜撰的,是抄袭的。但是他也有过批评,说什么呢,说虽然这个居士的名字叫袁宏道。说虽然这个居士,对于天台宗他还没有悟到究竟,但是他对于禅宗来讲,对于其他的教理来讲,已经悟得没有余地了。他就想到说,哎呀怪得说,这个袁宏道写《西方合论》的时候特别年轻呀,住在山里边修净土。
他说这么一个年轻人,而且他还没有修成圣者,说他五欲都没有除掉呀,是一个凡夫啊。说这样的一个资历,怎么能做出这么精彩的论,净土的文章呢,他说,哎呀,看来这个多生的熏习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大家知道,这叫多生的熏习呀。不仅是,你就算没有真实的修证,你多生的熏习,自然就喷发出来了,《西方合论》真的特别精彩。里边讲到的部类门,讲到净土,有多少种种类。最后他就把极乐世界这个净土归为什么呢,叫做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议净土。他说这是个毕竟不思议,不思议,你就不要想了,你根本想不明白,你信就可以了。因为他的国土的这个众生也不思议,国土也不思议。你怎么往生到那儿的,这个因果,从凡夫往生到极乐,这个因果也不思议。你怎么去的,又怎么乘愿再来的也不思议。就这么个不思议。所以你就不要思,不要议了。就跟牙齿为什么是硬的,眉毛是横着长,头发是竖着上,就这个样子的,你信就对了,就讲到了极致,大家知道吧,这才叫从言教讲到无言之教。净土也是这样子的,这跟禅宗一模一样。所以蕅益大师说,哎呀,听说,因为这个袁宏道呀,还有两位,他们兄弟三个人。他说,听说三袁是三苏的后身,三苏是谁知道吧,就是那父子三人嘛,不要把苏小妹给数进去啊。父子三人,苏东坡什么呀,是当时佛教,学佛学得最好的,那都被一屁打过江了嘛,不在金山寺,他功夫不行嘛。可是他都是禅师,一会儿出家,一会儿在家,等到这一世的时候,明朝了嘛到。他说,哎呀听说这个袁家的三兄弟,是苏家那父子三人的后身,说这个袁宏道就是苏东坡的后身。他说果真如此的话,这个苏东坡的佛法的进度,进步是太大太大了。所以大家看,这部《西方合论》可以说是蕅益大师在《净土十要》里面的特别推荐之处。讲到部类门,讲到修持门,怎么去修,怎么去信,你在什么地方修,什么地方不应该待,什么地方要离开,什么人你打交道,什么人不要理。都是这样来劝诫。最后说到什么呢,说到就天天像咱们这儿,光说不练就在这儿讲法,不念佛的,这种地方你都离得远远的,不要在这儿待着,只管念去。所以说痛彻心髓,《西方合论》。
总共我们刚才讲的,这十部论典,我现在算是把《净土十要》给讲了一遍了啊,到此为止,就叫做十,就是这个十的内容。那我们再看一下,净土之,虽然净土书多,最要就是十要。我跟你讲啊,这是印光法师不止一次的,《给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的里面也讲到,他说你要断疑生信,那么你就看《净土十要》里面的《净土或问》,《净土直指》,还有《西方合论》。你要修,你就看那个《礼忏》,《二疑》,你要这个建立圆满见解,你就要去看《弥陀要解》,你要饱尝教法,就要看这个《宝王三昧论》和《西方合论》,同样也是如此。就是所有这里边可以说是净土教法的百科全书。我们能把《净土十要》,真的你要能读一遍就是大大的福报了。何况我们今天开讲呢,所以真是知足常乐。你要知足啊,不要小看自己啊。这是净土。
我们再把这个要字讲一下。为什么这里叫净土十要?讲这些都是为了给大家建立信心。首先这个要是什么呢?重要之要。什么叫做重要之要呢?你想嘛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有多长呀,对不对。这十部论都是在他们当时的背景中脱颖而出的,那你想想历朝历代佛法大兴之际,多少人给经典做论呀,注释呀,修行的心路历程写出来。就那么多的著作它能够脱颖而出,它是当时最重要的法本。为什么,因为你想想它要流通到我们这样,在当时的时代中,第一个就是要受欢迎,不受欢迎没人去流通它呀。那会儿要硬生生地抄写嘛,对不对。一定是要受欢迎,而且要正知正见。还要有切中时弊。再一个不违佛原意啊。因为你经历大家去看,去阅的都是一些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首肯你,你才能流通起来呀。何况那个时候还是得手抄或者木刻版。所以你如果说非常的平庸的话,怎么让人去相应呢,对不对。所以第一个就是从横的角度来讲,是每个时代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二个要是主要,这就从什么呀,主要之要就是从纵度来讲。我们听过历史的长河这句话吗,滚滚长江东逝水,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呀。注释也是同样如此,你在当时代能够脱颖而出,你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依然能够历久弥新,对不对,那你是更大的难度了。就是让这个时代的潮流来洗礼。那说实话,一定意义上这一定要有诸佛菩萨来应现护持流通,才能到我们此时此刻。所以第二个就是主要之要。在历史上纵度来讲,横度来讲都是从这里边,纵横时代中最出色的开示、圣言。这就更不一般了。所以我们弘扬学习净土呀,以此为准。我可以不吹牛地告诉大家,你真的把《净土十要》学一遍。在一切人面前去称性发挥,净土上没有问题,能够讲得过去,能够讲透,能够说服自己。所以我讲《净土十要》我还有一个最低水平是什么呢?你们修不修我不管,那是自己的事儿。
就是因为文字开示太精彩了,我要告诉你们。你们修不修是自己的事,可是什么呀,就是这些著述太重要太主要了,横纵交叉过来都一直是重要的。那为什么它能称之为重要和主要呢?就是第三个,十要之要它是心要,诸佛之心要。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就是净土法门。这是十方三世诸佛之心要。你如果学习这些论典里面你就看着,不论于事于理,说信愿说修证,破斥邪知邪见,劝诫深信切愿,都是恰似其分正中下怀的。诸佛之心要契机契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我们说的《法华经》里面说的大事因缘佛之知见,我们说的唯一佛乘,或者说九界同归,整个佛的心要度化众生,全在这一心之中,在这个法门里。所以第三个十要之要就是心要。读了这个十要,我们才能知道说,确实净土法门是广大无碍利钝全收的,可以带业往生的,决定受他力的摄持的,往生后是圆证三不退的,必然要一生成佛的,全是诸佛之心要,就这么一个要。当然最后一个要就是必要之要,由于它这么重要,这么主要,它是诸佛的心要,那么我们净土行人必读的教科书,就是《净土十要》。我相信大家,如果学习完《净土十要》。哪怕说《弥陀要解》我们听完,你就可以从一个初机变为一个深机,就可以久修净土的知见就具足了。你可以从这个浅信变成坚信深信,因为它这个破疑生信的功能太大了。就是最后你都觉得说,哎呀找个茬儿吧给自己,说服一下自己,哪怕你没有修,说服一下自己说我不想信了,我不愿意信了,你说服不了。因为你已经深深地嵌在你的阿赖耶识八识心中说,分明的领悟和理解了,原来净土就是这样的,从事从理圆过来了,所以这叫必要之要。说实在的啊,咱们势力一点说,纵然你不知道修行之事,不晓得往生之理,你也不要解脱生死,就光学这个文采,你的文章见地都能够增进。以后再读文言,称性发挥看开示,那你都觉得说,哎呀真的是,既学习了知识,也种下了无比殊胜的菩提种姓。所以我们知道这就叫《净土十要》。这是给大家第二个,题解《净土十要》。我们把整个的内容也嵌进去,也知道什么叫做净和土,净土之所以然。特别是这个要,我们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去认知,这样的话才不辜负蕅益大师,成时法师和印光法师的一片末法苦心。
那么今天首开这个十要之讲。希望大家呢不要这个虎头蛇尾。我刚才再给大家重复一次,听《净土十要》要比听《楞严经》难听多了,你得准备好。然后如果说你不念佛,每天没有定课,没有求生西方,没有愿力,你是听不下去的,我这是给你;授记,你是听不下去的,因为它没有知识,只有实修,只有圆满的见解。所以在此呢给大家先做这么一个陈述。那么下一次来,我们就开始首讲这个注释《佛说阿弥陀经》的第一书,蕅益大师的千古名作《弥陀要解》。好今天我们就学修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