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真言网

印光大师论对治烦恼习气

发布时间:2019-10-13 09:45:14作者:药师经真言网

印光大师论对治烦恼习气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相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的感叹。

历代祖师大德对此皆有深刻的领悟,妄想、执著为修道成佛的障碍,众生的烦恼习气病因为;贪、瞋、痴、慢、疑五毒。

印光大师德厚流光,弘法契机,在对治烦恼习气方面有许多言简意赅的论述,一直以来是净土法门修行者的圭臬。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

印光大师指出:;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返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文钞·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

印光大师认为,烦恼习气是修道成佛的障碍。在《复赫智嘉书》中,大师教诲:;学道之人,以治习气为修行第一步工夫。若能克除一分习气,其工夫方始实得一分。否则有因无果,难得与佛相应也。汝既知性情暴戾,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纵人负我德,亦常作我负人德想。觉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无已。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凡暴戾之气,皆由傲慢而起。既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气馁平和,不自我慢贡高以陵人。

印光大师还指出,每一类人皆有自身的特殊习气。如官僚习气、学问人习气、富贵者习气、文人习气等,这些都是学道的障碍,也须一一对治。

;习气存时,自己有所不知。如官僚派之习气,唯无此派者知之。自己有此派之习气,虽他人说之,自己尚不知其何所指。学道之人,须去习气。傲慢习气,实为入道之障。阁下于言动中详审体察,或可能知。知则尚有胜益可得。(《文钞·复杨典臣居土书二》)

;学道之要,在于对治习气。每有学问愈深,习气愈盛者,此乃以学道作学艺耳。故其所学愈多,畔道愈甚。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也。居士果能不以时派是趋,则吾乡之大幸也。(《文钞·复王尊莲居土书》)

在《复卓人居士书》中,大师开示说:;民国十年,光至南京。魏梅荪(系翰林,时年六十)谓光曰,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念,师之《文钞》也看过,就是吃不来素。光谓,富贵人习气难忘,君欲吃素,祈熟读《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当数数读,自不能吃肉食矣。此系八月十二日话,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人情有碍,往金山过生日,回家即长素矣。

在《复张曙蕉居士书三》中,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净土法门,贵乎实行。今既知之,当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实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圣号,以期近则消业障而增福慧,远则出三界以登九莲,则仍是文人习气。有此习气,欲真实了生死证无生之利益,实万难万难。果能发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实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之行。则将来之母仪闺阃,师范女流,与预会莲池,亲承佛记,皆可必得矣。愿将身体力行之不遑,不敢故作戏论,以开罪三宝,常念勿忘,则幸甚。

烦恼习气的起因及其本质

印光大师指出,烦恼即无明。因有无明,妄念丛生。;三障者,即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即无明,亦名为惑,即是于理不明(即贪瞋痴也),妄起各种不顺理之心念。业,即由贪瞋痴烦恼之心,所作之杀盗淫等之恶事,故名为业。其业已成,则将来必定要受各种苦报。三途,途即道也,路也,相通之义。由有杀盗淫之恶业,故当受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恶报也。(《文钞·复宁德晋居士书六》)

印光大师又说:;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

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者,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炼纯。莲因淤泥滋培,方得清净光洁。境无自性,损益在人。(《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印光大师在概述凡夫皆有烦恼的同时,又揭示烦恼的本质:;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若知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矣。譬如窃贼认做家人,则所有家财悉被彼窃。若知是贼,彼即逃去。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不于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识得彼无什势力,其发生劳扰心神者,皆吾自取。经云,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例之云,若知无我,烦恼何生。古云,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文钞·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对烦恼习气的三毒,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说:

\

;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贪受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文钞·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此即如来所传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之结业者,光特为阁下述之,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文钞·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所言瞋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不加对治,则瞋习愈增,其害非浅。(《文钞·复裘佩卿书一》)

;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之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文钞·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

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耳。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文钞·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文钞·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对治之法——发菩提心,持名念佛

印光大师指出,对治烦恼习气,要断爱欲,放下怨恨与瞋恚;至诚发露忏悔,改过迁善;自守本分,韬光养晦。做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最终落实;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这一根本的修行之道:

;唯其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可谓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而已。若论相(事相)与用(力用),则完全不是矣。(《文钞·复周陈慧净居士书》)

对于有烦恼习气之人如何念佛息妄,印光大师也作了诸多开示: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文钞·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文钞·复陈慧超居士书》)

;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此常时忆念,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之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何得以世间唤人名而比之乎。(《文钞·复冯不疚居士书》)

;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若只偶尔念一句两句,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虽亦仍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则决不可得。凡事均以诚为本,修持可不用其诚,而欲得愈病灭苦之利益乎。(《文钞·与胡作初居士书》)

;至于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品门》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念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印光大师关于念佛修道的开示很多,归结起来是他一生每常拈示的八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若要真正践行好祖师嘉言,我们还须反复阅读理解印光大师的文字般若,老老实实按他的教诲去修行,才有希望在修学路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辜负印祖弘法利生的慈悲情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全文

  • 药师经拼音

  • 药师经讲解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