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显密佛教交流答疑:修行依什么、功课专杂等。
修行是依什么是依靠自己的对法的见解吗?可是自己的见解对吗?依靠自己的感觉
吗?是盲人摸索前进,还是执著前进?老师们的指引,有没有定法让我们依此为标准?修行到底是依靠什么?我,无知的人,不修行为
生活苦恼、想修行却为此苦恼。什么是我的安心药。一切唯心造,好似让人随心所欲,如果心指意识的心,一切唯心造,随我们的愿和想造出,无不实现,这真是不修成就。我又不懂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叫我如何依?老师们讲解太多了,即使融会贯通,也不知要学多久。我真想不劳而解脱,听说甘露丸、见解脱的法宝等。还有网上有不少共修,听说是参加者可得到共修的功德(所有人功德的总和)。我还是贪心些,相信相信。如果真相信,取一就好,可是我想多多益善,参加几个共修合众人之力好似更有保证,可是人家说修行要专一。如何对待呢??(padme) 妙莲法师答:无有错谬的修行来自于正确见解的指导,而正确的见解又必须来自于在善知识指导下的对佛法教义的闻思。所以修行真正的依靠就是在真善知识的指导下经闻思而抉择出的正确见解。 “一切唯心造”并不是让人随心所欲的意思。这句话的所诠义可以说是唯识宗的根本理论。大致意思是:我们所见闻觉知的情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自心的变现,离心之外,独立存在的外境义了不可得。 佛法教义中的了义和不了义可以说都是真实义,只不过差别在于了义是究竟、绝对的真实义,而不了义是暂时、相对的真实义。所谓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也并非是说不观待根器以及修学阶段而盲目地舍弃种种的相对真实义,而是说对任何一种法义,学人都要正确地认知是属于相对真实义还是绝对真实义,以及在不同的学修阶位,当如何从方方面面正确面对这两种真实义。比如一个想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他知道博士头衔是自己的最终目标,同时他也清楚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个最终目的,必须要认真对待学士、硕士这个两个暂时阶段。 不劳而解脱的想法请您最好及早打消,但您不要误会,并不是说甘露丸、见解
脱等没有它自身的功德,相反这些殊胜的加持品本身都有各自不可思议的功德。虽然是这样,但要想真正受益于这些加持品的殊胜功德,前提要求是接受这些加持品的人,必须对自己所接受的加持品产生如理具量的信心才可以。否则无论加持品本身有多么殊胜的功德,也不见得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比如,佛陀的加持力应当是超越任何一种加持品的,但即使是圆满的佛陀出现于世间时,也没能令见过他的每一个人都获得解脱,甚至有的跟随佛陀多年的人最终还堕入了恶趣。但这并不说明佛陀本身没有加持力,而是要观待众生的善根、因缘及对佛陀的信心等。而如理具量的信心又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所以请您打消不劳而解脱的念头,及早地随分随力地做一些相应的闻思修行方为上策。 修行能够专一固然是件好事,但在主修某一法门的同时(不可以助夺主,如
印光大师不主张念佛人念观音为主、少念佛的做法,而主张一般灾难时念观音的数目最多占到佛号的一半,大灾难时才完全念观音,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念观音不如念佛名号容易与净土三资粮相应),需要其他法门及修行方式的佐助,对于很多人来讲也是很有必要的。如
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