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真言网

出家戒

发布时间:2019-10-09 09:38:43作者:药师经真言网

  沙弥、沙弥尼戒

\

  沙弥与沙弥尼所受的戒法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是随大众而学的威仪。沙弥要随学比丘律仪,沙弥尼要随学比丘尼律仪,由于比丘和比丘尼戒有部分不同,所以沙弥和沙弥尼随学的律仪也有部分不同。沙弥和沙弥尼共有十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沙弥十戒的前九戒,与八关戒斋基本相同,只是沙弥戒第三戒与八关戒斋第三戒受持的时间不同,八关戒斋是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是终身受持。另一处不同的是沙弥戒的第六、七两戒相当于八关戒斋的第七戒。   沙弥戒的第十戒“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八关戒斋没有的。这条戒通常称为“银钱戒”。人的财富欲是与生俱来的: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这在佛教中是不许可的。财富可以造福人群,但人群也可成为财富的奴隶,佛陀看透了财富对人们的束缚性,乃禁止出家弟子们捉持财富。若老是在财富问题上动脑筋、起贪著,哪还能够一心一意修行呢?   式叉摩尼法   式叉摩尼,是沙弥尼与比丘尼之间的必经过程,她们的阶位虽然在沙弥尼之上,但仍然是沙弥尼的戒体,《业疏》中说:“此学法女,无成体也;但受别教,位过沙弥。”因为她们除了严持沙弥十戒外,还另受六法的缘故,所以阶位高过了沙弥。式叉摩尼是最特殊的一个阶位,’其他阶位均有戒体可得,唯此一阶,仅得别加六法而已。这个六法,就叫做式叉摩尼法。   据《四分律》载,式叉摩尼六法是:一、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二、盗人四钱以下;三、故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具体地讲,式叉摩尼六条规定的意思是:   一、不得与已经成年、并明知对自己有染污心的男子接触,包括头发以下、膝盖以上的身体部位。   二、不得偷盗别人价值四钱以下的物品,乃至一针一草。   三、不得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乃至使其死亡。   四、自己未见、未闻、未觉、未知者,不得妄说已见、已闻、己觉、已知。   五、不得在中午过后进食。   六、不得饮酒,乃至一滴沾唇。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亚当尼毗奈耶》卷十八中,还有式叉摩尼六法与六随法的规定,内容与《四分律》的规定颇有不同。中国的佛教,目前没有式叉摩尼的一阶,这里就从略了。   比丘戒   比丘戒的条文,一般说是二百五十戒,但在各部律中,有些出入。主要的出入是威仪戒,至于重戒与次重戒的条文;其文字虽有详简广略的不同,戒目的条例却是大致相同的。《五分律》为二百五十九戒,《十诵律》为二百五十七戒,《僧祗律》为二百;十八戒,《解脱戒经》为二百四十六戒,但佛寺大多遵循的《四分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的确都是二百五十条。而且篇聚的排列也是一样,都是:四弃、十三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一百应当学、七灭诤,共八类条文。因这八类名称有梵文音义也有汉文意义,现解释如下:   弃:梵语音译为波罗夷,这是最重的比丘戒,专、指犯了淫、盗、杀人、大妄语等弃罪、断头罪、不可救药罪。如果犯了这种罪必须从僧团中开除出去,相当于世俗间的死刑罪。   残:梵语音译为僧伽婆尸沙,简称僧残、残,是次于前者的重罪,为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还有救药的余地。如果犯了这种罪,在一定时间里将被剥夺权利,隔离反省。相当于世俗间的拘役、禁闭等罪。   不定:这是指所犯嫌疑未决的罪,因暂时分不清属于哪类戒条,所以称为不定。   舍堕:梵语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尼萨耆的意思是尽舍,波逸提的意思是堕,合起来称为舍堕。这是指将非法取得的东西在僧团之前舍弃,并且允许他忏悔的一种罪。相当于世俗间的没收、罚金等罪。   单堕:梵语音译为波逸提,是堕的意思,是一种轻罪,只要忏悔便可得到原谅。相当于世俗问的谴责。   悔过:梵语音译为波罗提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犯了此戒后须立即面对一人宣说悔过,便可得到谅解。相当于世俗间时自我批评。   应当学:梵语音译为尸沙迦罗尼,是应当学或宜学的意思。指在日常生活中不规矩的行为,只要自己反省即可。   灭诤:这不是一种罪过,而是僧团之中有了纷争,形成两派对立意见时,就用“灭诤”的方式来解决,最后以多数派的意见为准。相当于世俗法律的民事诉讼法。   比立尼戒   比丘尼戒的大部分。是与比丘戒相同的。但由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有若干条比丘戒不能适应于比丘尼,比丘尼也不能没有她们自己的特殊规定。通常所说比丘尼五百戒,是个大约数字,其实五部律本的条文都不够五百戒。《四分律》为三百四十八戒,《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三百五十四戒,《五分律》为三百七十七戒,《十诵律》为三百五十四戒,《僧祗律》为二百九十戒。《四分律》的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中,包括:八弃、十七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悔过、一百应当学、七灭诤。同于比丘戒的一百九十八条,异于比丘戒的一百五十条。   比丘尼戒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有一个“八敬法”。“八敬法”是最早出现的比丘尼法,大爱道等五百释迦族妇女出家,就是接受了佛制的八敬法而成为比丘尼的。后来虽有了所谓五百条的比丘尼戒,比丘尼除了要受持五百戒外,仍要受持“八敬法”,并以“八敬法”为比丘尼戒的重心戒。《四分律》称“八敬法”为“八不可过法”、“八不可违法”,是比丘尼所不得不持的。实际上,今日的中国比丘尼,纵然是最有道心的人,也只是受持其中的两三条而已。因为“八敬法”在中国佛教史上,迄今尚无法找到其曾经如律实行过的确实根据。   菩萨戒   菩萨戒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它涵盖了七众戒;又超胜了七众戒。菩萨是由于受了菩萨戒而来,诸佛也因为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所以菩萨戒是养育三世诸佛的摇篮。菩萨戒的内容,主要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有三句话,但却包括了自度度人及上求下化的所有法门。这三句话是:   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在佛门中,对这三聚净戒还有以下理解:第一摄律仪戒,涵容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威仪;摄善法戒,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广度一切众生的宏愿与精神。三聚净戒的三句话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的三大门类的一切佛法,并作为禁戒来持守。在小乘七众戒中,作恶是有罪的,但不去积极修善不会有罪;杀生是有罪的,但不去积极救生不会有罪。所以小乘戒只能做到积极去恶,消极修善;积极戒杀,消极救生。蔷萨戒则既要积极去恶修善,也要积极戒杀救生,把不修善与不救生,同样列为禁戒的范围。因此,菩萨戒被称为是无善不举、无德不备、无法不包、无大不及、无微不至、无远不届与无功不成的学佛法门。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全文

  • 药师经拼音

  • 药师经讲解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