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净土资粮----信门一、就事相立信有佛有净土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译文】这时佛告诉长老舍利弗:“从这个娑婆世界向西,经过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世界名叫
极乐世界。其国有一尊佛,名号为阿弥陀,而今正在演说妙法。”【按】此段经文乃释尊于菩提树下开悟的境界,非九界众生所能知见。佛智观察与会大众善根成熟,以此果觉全体予以浊恶众生,特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当机者,表明非甚深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酬愿成佛,已历十劫阿难闻佛所说,彼作法苾刍(1)菩萨之行,白世尊言:作法苾刍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现在佛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注释】(1)作法苾刍:即法藏比丘。苾刍原是一种香草,因具含多义,如体性柔软、引蔓旁布、馨香远闻、疗治疾病、常不背日光等义,比喻出家修道之德。【译文】阿难听闻释尊所宣说,作法(法藏)比丘的大乘菩萨之行,向世尊禀白:“彼作法比丘是过去已成佛呢,是未来将成佛呢,还是现在正住世的佛呢?”世尊告诉阿难:“彼佛如来,来无来处,去无去所,无生无灭,非过去已成的佛、非现在今成的佛、非未来当来的佛,只是为酬其因地所发的救度众生大愿,示现在西方。距离阎浮提百千万亿佛刹,有个世界叫极乐,佛名为无量寿佛。那尊佛成佛以来,距今已经十劫。”【按】究极而言,
阿弥陀佛实乃无量无边劫早已实成之古佛,由本垂迹,一期赴机,示现成佛,已历十劫。
一切世间极难信法又,舍利子!于此杂染堪忍界中,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1)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注释】(1)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器世间与九界有情世界。(即六道凡夫法界与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贤法界)【译文】又,舍利子!在这样一个杂染剧苦的娑婆世界里,又遭遇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齐集之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此一切世间众生极难生起信心的念佛法门,而能生起信解,如法受持,广为众生宣说,按照佛所教敕自行化他,当知此人甚为希有难得,曾经在无量诸佛处培植过出世的善根。此人命终之时,决定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极乐国土种种依正功德庄严清净佛土之大乘法乐,昼夜六个时段,亲近供养阿弥陀佛。分身无数游历十方佛国,供养诸佛,在十方诸佛所,得以听闻正法,受成佛的记莂。福德智慧资粮,疾速得到圆满,速证无上正等正觉。【按】在此五浊恶世能信
净土法门者,当自尊自肯,遵
佛教敕,一意西驰。
获闻正法赖宿善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佛说无量寿经》【译文】若人没有宿世的善根,就不能闻信这部净土经典;曾奉持清净戒律者,方可获得听闻这出世正法。往昔曾经觐见过世尊,则能深信念佛横超之胜事。谦卑诚敬听闻奉行,身心踊跃生起大欢喜。憍慢弊恶懈怠者,难以相信这圆顿法门;只有宿世见过阿弥陀佛,才能好乐闻信这个教法。【按】今生幸闻净土法门,一则是自己宿世善业所感,二则是阿弥陀佛随行六道,与我等众生广结法缘所致。吾人宜当珍惜,此生净土之缘,不可再蹉跎空过。
带业往生犹如大石置船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入泥犁。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那先经》【译文】国王问那先比丘:“人在生前造作诸多恶业,临命终时念佛,便能往生佛国,我不相信这话。”那先比丘回答:“比如将大石放在船上,大石因此不会沉没水中。人虽然造了许多恶业,因为念佛而不堕入地狱。有的小石反而沉没水中,比如有人作了恶业,不知念佛,便堕入地狱中。”
善导二种深信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所说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包涵两方面义蕴: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在正是念头不离罪恶果报生死轮转的凡夫,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恒常汩没恒常流转不休,无有出离生死的胜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遍摄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对此没有怀疑,没有忧虑,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按】善导大师别具慧眼,从常没众生的罪恶与阿弥陀佛悲愿的互动关系中,诠显净宗他力信心之内蕴,称佛本怀,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佛光唯摄念佛人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有人问:广修众多的善行,只要能将功德回向,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唯独摄护念佛人,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呢?回答:佛光唯摄念佛人,此中有三层含义:第一,表明念佛的亲缘。众生修行,口常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天耳通即能闻到;身常礼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天眼通即能见到;心常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心智通即能了知。众生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在忆念众生。众生的身口意三业与佛的身口意三业不相舍离,所以称为亲缘。第二,表明念佛的近缘。众生愿意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应念显现在众生面前,所以称为近缘。第三,表明增上缘。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即除灭多劫生死重罪。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众多的菩萨、声闻自然会来迎接此行人往生净土,诸多的邪业牵引羁束其人,由于佛力加持,不能构成往生的障碍,所以称为增上缘。其他众多的修行,虽然也是善业,但其功德利益若与念佛法门相比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诸多经论中处处广赞念佛的功德。
随顺佛意名真佛弟子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又,谈到深信,仰愿一切净业行人等,一心只相信佛的
法语,不顾身家性命,坚决依教奉行。佛叫舍弃的就当下舍弃,佛叫行持的就当即行持,佛叫离开的就当即离开,这才叫做随顺佛的教诲,这才叫做随顺佛的心意,这才叫做随顺佛的悲愿,这才叫做佛的真正弟子。【按】深信之相,乃顺承佛语,不必怀疑,不得踌躇,虽然目前尚不能理解,然宜迅速落实在行动上,日久自然契会。
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是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弥陀愿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引导于我;我心亦于弥陀愿力大心之内,修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于发心,终于究竟,无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心亦于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而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于一心内也。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
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唯心净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妙叶《破妄念佛说》【撰者】妙叶:明代精研天台教,专修念佛三昧,弘扬净土功著。【译文】由于我心真实地与佛心同一理体的原故,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威德、光明就在我的心中,曲承我心愚痴的力量,作一切佛事,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我;我心也在阿弥陀佛愿力大心之内,修持念佛求生净土的种种善行,我的种种善行也无一不具含阿弥陀佛的功德。了达阿弥陀佛的功德,用以成就我的念佛三昧。所以得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从初始发愿到究竟圆成大愿,其间没有一法不直接渗入我的心性,由于我心即是佛心故;我心也从无始劫来到现在,以及尽未来际,所修持的一切三昧,无有一法而不摄归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成就本来自性佛,这也是由于佛心即是我心的缘故。这样的依报、正报、身色、心性、因果、净秽,虽然平等地内含在同一心性中,然而,实在并不妨碍各自的区分,各住其位于一心内。由于同一心性,虽然有净土与秽土的不同,而所求生的净土并未超出真心之外;由于各自区分的缘故,虽然同等一心,而必然舍秽土、取净土。舍秽土、取净土,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
感应道交,见到本性阿弥陀佛;了悟平等一心,则净土秽土法尔区分,由此可以体悟唯心净土。这样来修行,譬如一滴水投入大海,便与海水等同一味,此时才知道大海即是自己。
谤无净土即谤诸佛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莲池《弥陀疏钞》【译文】明智之人,应当为世间众生释疑起信,令众生都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无论身在何处,广为赞叹净土法门,广为流通净土经典,这样便是代替佛出广长舌,这样便是报答佛的深恩。如果违背经典圣言量,故意造为魔说,其所犯下的谤法重罪,怎么能够说得完!现在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在此娑婆世界,有人每天出一万句话,诽谤一万尊佛,像这样日积月累,直至满一千年,此人所犯下的罪业,无量无边;而又有人口出一句恶言,诽谤净土,认为极乐世界虚幻不实,阻挠他人念佛,那么这个人所造下的罪业,超过前面那人的罪业百千万倍,甚至无法计算。为什么呢?十方如微尘一般多的诸佛,全都赞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只想着要众生念佛往生净土,个个成佛;而唯独你对净土法门加以诽谤,这样就等于遍谤十方如微尘一般多的如来,陷害众生,永远沉沦生死苦海,不能成就佛果。故意谤法之罪如此严重,出言吐气乃至撰写文章,能不小心谨慎吗?!【按】现今多有率意藐视轻慢诽谤净土者,伏冀幡然悔悟,转而尊重流通弘扬净土法门,则功德无量。
念佛醒梦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蕅益《灵峰宗论》【译文】现今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正是迷途知返,转归觉悟,至圆至顿,有人一概以如梦如幻扫荡净土,可以这样吗?当今之人对于梦幻妻儿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看破,甚至梦幻诗词文章、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唯独对于梦幻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求往生,这正是极大的迷惑颠倒。若依对待法来看,娑婆世界的种种经营,都是梦中添梦;求生西方净土是使人从睡梦中醒来,所以不可不求往生净土。若依绝待不二法来看,烦惑恶业招感于三界,这是恶梦;念佛往生西方净土,这是好梦,所以也不可不求往生净土。如果深入思惟领会其中的道理,那么,愿生西方净土之心是一万头牛的力量也挽不回的。
念佛报恩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若以众生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
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拼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译文】知小而不能知大,见近而不能见远,这是世间众生认知上的常态。比如阿弥陀佛,对众生有大恩德,而众生却蒙然不知。若以众生的视角观照,阿弥陀佛普遍地为一切众生垂慈救度;若以个人的视角观照,则阿弥陀佛专为我一人而施以救度。阿弥陀佛称合自性的大愿,为我而发;无量劫的菩萨大行,为我而修。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为我而庄严清净,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为我而圆满。乃至时时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相感应,全都是为了救度我。当我造作恶业时,佛就警诫觉悟我;当我遭受苦难时,佛就救拔济度我;当我一心归命时,佛则慈悲摄受我;当我信愿持名时,佛则放光加被我。阿弥陀佛之所以种种善巧方便为我者,其目的不过是希望我念佛,希望我往生净土,希望我永远脱离一切痛苦、广受寂灭法乐,希望我展转教化度脱一切众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后已。噫!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的深恩重德,不是父母的恩德所能比拟的,即使是天地也不足以比喻阿弥陀佛恩德的高广深厚。如果没有听到善知识开示,怎么能知道念佛往生之事?如果不是恭敬地读诵
佛经,怎么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从今以后,既然已经知晓了净土事理,唯有竭诚尽力精进修行,尽此一报身,一心归命,拚命念佛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谈的呢!【按】阿弥陀佛与众生同体相依,吾人日用行为中,悉有着阿弥陀佛慈悲的关顾,佛恩浩大,我等唯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作弥陀使者,弘护净宗,庶几报答佛恩于百千万亿分之一。
虽佛祖现身,也不改其所信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彻悟《彻悟禅师语录》【译文】若正在修习净业的时候,倘使达摩大师忽然出现在面前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你只要舍弃念佛,我就将此妙禅传授给你。”这时只应当向达摩祖师顶礼回答:“我已先信受了释迦如来的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改。祖师虽有深妙禅道,我不敢自己违背原来的誓言。”纵或释迦如来忽然现身说:“我先前所说的念佛法门,只是一时方便之说。现在更有殊胜的法门,超过念佛往生一法。你应当姑且放置念佛,我就为你宣说更殊胜的法门。”这时也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前禀受世尊的净土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改。如来虽然另有殊胜法门,我则不敢自己违背曾发的本愿。”虽佛与祖师现身,尚且不改变对念佛法门的信心,更何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动摇迷惑我的净土信心!能有这样的信心,才能算得上深信。【按】见得真,方能守得稳。信心漂浮者,宜在见地上透过。
应具十种信心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1),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卷 (2)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注释】(1)妙高山王:即须弥山,为山中最高者,故曰王。(2)左卷: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卷即左联,常用为索偿的凭证。用来比喻充分的把握。【译文】第一相信有出生必有死亡(普天之下,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人逃过生死)。第二相信人命无常(呼出的气息虽存,吸入的气息却难得保证,一口气不来,即为后世)。第三相信轮回路险(一念的差错,便堕到三恶道中,保持人身不失者如同手上土那样的少,失去人身者如同大地上的土那样的多)。第四相信三恶道的时间漫长(三恶道中一期果报就是五千劫,再得人身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第五相信佛语不虚(这个日轮月轮可以令其坠落,须弥山王可使之倒塌,诸佛金口所宣的法语不会有丝毫的变异)。第六相信真实有西方净土(像眼前的娑婆世界一样,西方极乐世界的的确确也是现今存在的)。第七相信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便能往生(已经发愿便已经往生,现今发愿便现今往生,未来发愿便未来往生,阿弥陀经中明文所示,岂会欺骗我呢)。第八相信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证得不退转位(西方净土境界殊胜,弥陀愿力加持之缘强大,往生者不会生起退转之心)。第九相信一生成佛(西方净土中的众生寿命无量,任何道业佛事都能成办)。第十相信万法本来唯心所造(唯心有性具与事造二重含义,上述九种信心之法都是我心所具足,亦是我心所造作)。由于相信佛语,便造作后四种的因果(即:愿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由于不相信佛语,只造作前四种的因果(即:生必有死、人命无常、轮回路险、苦趣时长)。所以,深信佛语就是深信自心。修净业的人,能够具足这十种信心,那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有决定的把握,如同探取自己日用之物,轻松自如,如是往生净土,还会有什么困难呢?【按】信心功德不可思议,吾人能深切的具足上述十种信心,则孜孜于世间的善业与出世间的净业,自然如决江河,沛然莫御。
第三世堕落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
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1)、旃陀罗(2)辈,仅差一步耳!——截流《净土警语》【注释】(1)阐提:断善根无信仰的人。 (2)旃陀罗:以屠杀为业的恶人。【译文】假如对念佛法门没有真切的信心,虽然念佛持斋,放生修福,也只是世间的善人,来世投生到富贵人家享乐。在享富贵之乐的时候,即会造种种恶业。造恶业后,必定堕落在三恶道受苦报。用正眼观察,不具备真信而念佛修善的人,比那些阐提与旃陀罗之流当生所受下地狱的果报,仅仅差一步而已!【按】透辟开示,警人心目,净业行人当三复斯言,免蹈覆辙。
不应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1)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2)锱铢(3)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王日休《龙舒净土文》【注释】(1)藜藿(1íhuò):藜,蒿类,草本植物,嫩叶可以吃。藿,香草。指粗劣的饮食。 (2)箧(qiè):小箱子。 (3)锱铢(zīzhū):指很少的钱。【译文】人们骤然听闻到西方净土种种的景象,大多不相信,这并不奇怪。大凡拘碍于目前所见所闻的人,便认为眼前所见不到的东西不存在,这同不信净土的人是同样的知见。比如在陋巷粪土中居住的人,怎会知道广阔大厦的清净?在小碗里吃蒿叶草菜粗劣食物的人,怎会知道还有摆满方圆一丈的山珍海味?在破旧的小箱子里蓄积些小钱的人,怎会知道有国库里充溢的财宝?所以处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便不相信有清净的阿弥陀佛刹土。由于生长于母体胞胎,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莲华化生;由于在这个世界寿命不过百年,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恒河沙数的寿命;由于在这个世界衣食必由劳作方可得到,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随念而至的衣食;由于这个世界的快乐常常夹杂着忧愁烦恼,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纯一的快乐。然则释迦牟尼佛所宣示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不可以由于我们现前肉眼见不到而不相信呀!
呼引众生上大愿船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译文】《净土传》说:阿弥陀佛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大愿船,浮泛于生死海中,在这个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直接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愿意前往者,没有一个不能到达的。倘若深切相信,愿意往生,即使犯有罪恶,也无不蒙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因为不慈悲不足以称为佛,不拔济救度众生不足以称为佛,不具备大威神力不足以称为佛。正是由于佛的大慈大悲,所以看见众生沉沦苦海而生拔济救度之心;正是由于有大威力,所以能够使拔济的心愿兑现成济度众生的功德。这就是佛之所以称为佛的原因。经中说:“大医王能治疗一切病,但不能治疗已经死亡之人;佛能救度一切众生,但不能救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况已死亡者,可谓形容到了极点了。【按】佛度众生,众生被救度,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吾人能信念佛往生成佛的法门,即是有缘,凭信愿即可登上大愿船,稳抵彼岸,不信即死矣。
二、就理观立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是法界身(1),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2),从心想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注释】(1)法界身:佛的法身无形无相,周遍法界,众生有感,法身随缘而应,故名法界身。 (2)正遍知海:佛之正遍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于海。【译文】阿弥陀如来是随感而应的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中。所以,汝等忆佛念佛时,能忆念佛的心就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忆佛念佛为作佛——始觉),是心是佛(能念佛的心即是佛——本觉),阿弥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因果的如大海般的深广智慧,便从你们忆佛念佛的心中出生。【按】此段经文乃念佛法门的最高理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佛法紧要处无多子,此二语即是大总持。
佛由心现解脱长者对善财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大方广佛华严经》【译文】解脱长者对善财童子说:“我入出这个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到十方世界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诸佛如来不来我这里,我也不往诸佛那里。我如果想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念头一动就能见到……由此了知一切佛以及我心,全都如梦;了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性心元如水;了知一切佛与所有色相以及自心,全都如同幻化;了知一切佛以及自心,全都如同空谷回响。我这样了知,这样忆佛念佛,所睹见的诸佛都由自心显现。”【按】这是解脱长者向善财童子陈述念佛三昧见佛的境界。阿弥陀佛不生灭,观觅难拈水中月,所见弥陀不离自心。
自力他力之相状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
禅定,以
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1),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昙鸾《往生论注》【注释】(1)四天下:即一四天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译文】这里再举例说明自力与他力的相状:譬如有人因畏惧三恶道之苦故,受持清净戒律,因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力故,修习种种神通,以神通现前故,能游历一四天下,这样的修行叫做自力。又譬如羸劣的愚夫,连毛驴都跨不上去,然有幸随从转轮圣王而行,便乘托轮宝飞行虚空,游历一四天下,无所障碍,这样的情形叫做他力。愚痴啊!后世的学人,听到有他力可以托乘,应当生起信心,不要被凡夫的知见情执所局限。
蕅益六信—信自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自,意谓: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内的肉团心,也不
是第六意识攀缘尘境分别影事之心。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中微尘数的国土,原是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我虽然昏沉迷惑,生起种种颠倒,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佛号,决定能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疑虑。这就叫信自。
蕅益六信—信他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1)广长舌(2)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蕅益《阿弥陀经要解》【注释】(1)六方诸佛:指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 (2)广长舌:常人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能至鼻;藏教果头佛(阿罗汉),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盖面部;无量劫不妄语,广长舌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净土之理称合真性。【译文】所谓信他,意谓:相信释迦如来决不会说诳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圆满,没有虚发,六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于自国土称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真实不二。我们信奉随顺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志求生西方净土,不再存有丝毫疑惑。这就叫信他。
蕅益六信—信因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因,意谓: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尚且能成为未来成佛的金刚种子,何况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这就叫作信因。
蕅益六信—信果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果,意谓:深信西方净土都是诸上善人聚会在一处,他们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随形,音响必定应声一样,功夫一定不会白费。这就叫作信果。
蕅益六信—信事B>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事,意谓:深信而今现前一念心性不可穷尽故,依心所显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在离这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清净庄严,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这就叫作信事。
蕅益六信—信理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理,意谓:深信距离本土十万亿佛刹之遥的西方净土,其实并未超出我现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现前的一念心性广大周遍,其大无外;又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阿弥陀佛教主与菩萨声闻圣众,都是我现前一念心性中所显现的影像。全体的事相即是真如理体,万法的虚妄相就是不生灭的真如,全部的修德就是本具的性德,阿弥陀佛的果觉即是自性的本觉。我的心性遍法界故,佛的心性也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同样遍法界。譬如室内有一千盏灯,每盏灯发的光互相渗透遍满,重重交相含摄,光与光不相妨碍。这叫做信理。【按】六信三对范畴,周详圆融,彰显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混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其立论判言有高屋建瓴之势。
圣凡一体,机感相应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受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
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杨杰《净土疑论·序》【撰者】杨杰:宋代
居士,官太常卿,宿好禅法,得法于天衣义怀禅师。后归心净土,绘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临终念佛往生。【译文】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法界所有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人与凡夫本自一体,众生能感之机与弥陀所应之愿力容易相应。诸佛心内的众生,尘尘都是极乐世界;众生心中的净土,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我由此而观察: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能够斩断疑根故;修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心不散乱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远离一切污染故;
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没有我执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没有瞋恚心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道心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心念纯一故;已经造作各种恶业、果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能够生起真实的惭愧心故。虽然修行诸多善行,若没有至诚的信心,没有乐集福慧的深心,没有回向发愿往生心,便不能获得上品上生。呜呼!阿弥陀佛名号极容易持念,西方净土很容易往生,然而众生却不去念佛,不能往生,佛对这些众生又如之奈何呢?
三种真信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截流《净土警语》【译文】怎样才算是真信呢?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者平等无有差别。我是未成就的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的佛,我与阿弥陀佛的觉性平等无二。我虽然昏迷、颠倒、迷惑,但觉性没有失掉;我虽然多劫生死轮转,觉性未曾动摇。所以说,不要轻视未开悟的心性,一念回转心光,便如同本得。其次要信我是理性即佛、名字即佛,阿弥陀佛是究竟即佛,性德觉性虽然平等无二,但修德阶位却有天渊之别。倘若不专心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会随着业力流转生死,受苦无穷。所谓清净法身流转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就不叫佛,而叫做众生。再次要相信我虽然业障深重,长久以来居住在痛苦的娑婆世界,但我仍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仍是我心内的佛。既然众生与佛心性同体无二,自然会感应道交。我苦切念佛,必定能够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必定能够得到磁石吸铁般的回应,这是无可怀疑的事情。
缘如来本愿力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曰:论言修五门行(1),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昙鸾《往生论注》【注释】(1)五门行:天亲菩萨于《往生论》中所示,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译文】问:众生有何等因缘,言能够疾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答:天亲菩萨《往生论》中讲到修持五念门,能成就自己往生,并成就一切众生往生故。然推究二利成就的根本,乃是以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力利益与利益他人,讨论起来有角度的不同。如果就佛的立场而言,应该表述为利他(利益众生);如果就众生角度而言,则应表述为他利(佛予众生以利益)。现在将讨论的是佛力,所以便表述为利他,净业行人应当明了这个道理。凡是往生到极乐国土以及彼国中的菩萨、天人所作的上求下化诸修行,都是由于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加持所成就的。
【按】往生及修行成佛全过程,皆缘阿弥陀佛本愿力故。这个判言,彰显“他力本愿”的净宗立场,上承龙树、天亲净土思想之遗响,下启道绰、善导净土思想之先河。对净土宗在震旦的推行弘传,功绩甚巨。
深感佛恩应念佛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以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译文】现在我已然知道了阿弥陀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受教化我,则我现今深切地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所以应该念佛;一向长远劫来冤枉遭受众多的剧苦,欲求脱离苦厄,所以应该念佛;往昔已造的恶业,无可追悔,未来的恶业,何敢再造?由此生惭愧心,所以应该念佛;与佛同体的心性,既然本自具有,现今岂能没有?只是欠悟证的功夫罢了,为求悟明心性,所以应该念佛。以求悟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惭愧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畏恶道苦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感恩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我不念佛时,阿弥陀佛尚且怜念于我,我现今恳切念佛,阿弥陀佛必定更加怜念于我。
佛祖诚言可凭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实,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
印光《
印光法师文钞》【译文】至于修行净土法门,有决定不可怀疑的道理,何必要问别人念佛修行的有否效验呢?纵然举世之人念佛都没有效验,也不生一念怀疑净土之心,因为诸佛与祖师的诚实法语足以依凭。如果总是问他人念佛是否有效验,便是对佛的法语未能生起决定的信心。而以他人的话为真实,这便是偷心,以偷心修行念佛法门,便不能成就。英明决烈的男子汉,断断不至于舍弃佛言而取信于人言。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主见,专门想要以修行效验、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修行路上的导师,前景堪忧,可不哀哉!
如彼香树改臭树林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1),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2),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噉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3),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观佛三昧经》【注释】(1)伊兰林:伊兰,树名,华可爱,气味甚恶,其恶臭飘及四十里。伊兰林比喻众生无边的烦恼。(2)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名牛头栴檀。栴檀比喻众生念佛之心。(3)才欲成树:比喻一切众生,但能念佛不间断,道业自然成就。【译文】释迦牟尼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果地上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的深远奥妙境界,种种神通解脱,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行的境界,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陀:“念佛的功德,是什么样的相状呢?”佛告诉父王:“比如伊兰林,方圆有一百六十里,树林中有一棵牛头栴檀,虽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这伊兰林唯有恶臭,没有香味,如果有人食了树上的华果,便会发狂而死。后来,栴檀的根芽渐渐生长出来,长到快成树时,香气浓烈,于是便能转变伊兰林的恶臭,令此树林全都芳香美好。众生目睹这个情景,都生起稀有难逢之心。”佛告诉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流转中,念佛的心也是这样。只要能系心念佛不间断,决定能生到佛前。一旦往生到佛土,就能改变一切恶业,成就大慈悲心,如同那栴檀树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一样。”【按】于众生烦恼心中安置一佛号,不断持念,便如同牛头旃檀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便可往生净土,此乃点石成金之妙法。
此间念佛,彼土七宝池生莲华一朵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王日休《龙舒净土文》【译文】有人怀疑说:“人在这娑婆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为何便生出莲华一朵呢?”我告诉他说:“这并不难明白。譬如一面大明镜,凡是有物到来便映现其影,明镜何尝有迎接之心呢?只是由于镜子明亮,自然可以显现事物而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中睹见其面像。所以,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自然出生莲华一朵,是无足怀疑的。”【按】西方净土与我等心性交融互摄,故信愿持名,极乐世界七宝池便萌生一朵标上念佛人名字的莲华,荣枯大小,取决于行人的念佛功夫。故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何谓多善根福德因缘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无数劫的菩萨六度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此多善根福德,而都是已成就,不是现今方成就,不是将来才成就。这是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境,带动起众生自心本具的种种庄严。全体的佛功德即是众生的功德,全体的佛果觉即是自性本觉,所以经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按】对阿弥陀经所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土,”净业行人大多不甚了了,常以自力修行功夫来理解,不得真诠,细味澫祖这段独具慧眼的诠释,自当豁然。
念佛者心印不坏譬有贫人,依豪贵衣食。时有王子出游,执大宝瓶,瓶内藏王宝印。贫者诈来亲附,拿宝瓶逃走。王子觉之,使六大兵乘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毒蛇自四面来欲啮。持瓶者惶惧而东西驰走,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时六兵疾驰至树下,贫人见而吞王宝,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绞树倒之,贫人堕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放光,毒蛇见光四散。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观佛三昧经》【译文】譬如有一个穷人,依投豪贵家谋衣食。有一天,王子外出游玩,带着大宝瓶,宝瓶内藏了国王的宝印。这个穷人假装侍从亲近侍奉王子,伺机拿起宝瓶逃跑。王子发现后,命令六个健兵骑六头黑象追赶盗瓶人。持瓶人跑入空旷野外的沼泽中,有许多毒蛇从四面八方围拢来,企图吞噬他。这个持瓶人见状极为惊恐,便东奔西走地逃命,看见空旷的沼泽中有一棵繁茂苍翠的大树,便头顶宝瓶,攀树而上。这时,骑黑象的六个健兵飞快地奔到了大树下,这个穷人看见情况危急,便将国王的宝印吞到肚里,惊恐地以双手遮面。六头黑象用长鼻将大树绞倒,这穷人随即掉到地上,身体摔得散架了,而唯有金印在宝瓶中放光,毒蛇见到光明便四处逃散。佛告阿难:“安住于念佛的众生,心印不坏,也像金印放光一样。”
万亿人中一二知娑婆生者极愚痴,众苦萦缠不解思。在世更无清净业,临终那有出离时。百千经里寻常劝,万亿人中一二知。珍重大仙金色臂,早来携我入华池。——楚石《西斋净土诗》【译文】生到娑婆世界的众生极为愚痴,众苦萦回缠绕而不知道反思。在世间更无持戒念佛的清净业,命终哪有出离生死轮回之时。百千经典中恒常劝勉念佛往生,但万亿人中也只有一二人信知。珍重阿弥陀佛常垂接引的金色手臂,愿佛早来提携我入七宝莲池。
水火二河白道喻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又禀白一切往生人等,现今更为净业行人说一个譬喻,用以守护清净信心,以防止外道邪见异见所导致的厄难。是什么譬喻呢?比如有一个行人,准备向西方行走(喻发心修出离道),到达目的地有百千里之遥。走到半路,忽然见到有两条河,一是火河在南边,二是水河在北边。两条河各宽一百步,河水的深度不可测,南北方向看不到边际。在水火二河的正中间,有一条白道,宽有四五寸。这条白道由东岸至西岸,也有百步之宽。水河的波浪常常漫溢浸湿白道,火河的烈焰也常常来焚烧白道。水火交相侵扰白道,没有片刻的休息。此人既已到达旷野空阔之处,了无人烟。却有许多强盗与恶兽,见此人孤单无伴,争着想来杀他吃他。此人害怕死亡,赶紧向西狂奔逃命,忽然见到此大河,即自思惟:“此河南北不见边际,中间见有一条白道,极为狭小。东西两岸相距虽然很近,但白道狭小,如何能安全地过去呢?看来今日定死无疑了。”此人一边如是思惟,一边想沿原路返回,不料后面的群贼与恶兽渐渐包抄上来。此人正欲向南北河岸逃避,而南北方向的恶兽毒虫,也竞相逼近。在东面、南面与北面三边受包围的情况下,此人别无选择,只得向西面寻求从白道上逃命的可能性了,沿白道走又害怕掉进水火二河之中。当时那人的惊惶恐怖之心,无以言表。此人此刻稳定心神,又自思念:“我今日走回头路也是死,停住不前也是死,向两边逃也是死,现在只剩下一种可能逃命的选择了,我宁可寻这条白道向前而去。既然有这条白道,必定应当可以度河而过。”此人作此思惟时,忽然听到河东岸有劝说的声音:“仁者!只要下定决心沿着这条白道前行,必定不会有死难,如果徘徊不前即会死亡。”与此同时,又听到河西岸有人呼唤的音声:“汝只管一心正念直行而来,我能护祐你,不必畏惧堕入水火二河的灾难。”此人既闻到东岸发遣与西岸呼唤的声音,即自端正稳定身心,决定沿此白道直接向西而进,不生怀疑退怯之心。刚行走十分中之一、二分时,东岸的群贼等便向着行人叫唤:“仁者!赶快回来!这条白道险恶,绝对过不去,再往前走,必死无疑,我等对你并没有任何恶意。”此人虽然听到这些叫唤声,不为所动,亦不回顾,一心直向前进,系念白道而行进,很快就到达西岸,永远脱离种种厄难,与西岸上的善友相见,极为庆慰快乐。这是比喻之辞。下面显示比喻的意蕴:所言的东岸,即是比喻此娑婆世界之火宅;所言的西岸,即是比喻西方极乐国土;所言的群贼、恶兽假装亲善,是比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和四大;所言的空旷无人的沼泽,是比喻此人经常随逐恶友,不能遇上真善知识;所言的水火二河,即是比喻众生的贪爱如水,瞋憎如火;所言的两河中间白道宽四、五寸者,即是比喻在众生的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安养刹土的心。乃由于众生贪瞋烦恼强盛,就用水火来作比喻;愿往生的善心微薄,比喻如四、五寸白道。又说水河的波浪常漫湿白道,是比喻众生常生爱欲心,能染污愿往生的善心;又火河的火焰常焚烧白道,是比喻瞋恚嫌恶之心,能烧行人功德之法财;所言的此人行走在白道上,一直向西而进者,是比喻回向一切修行德业,直接求生西方;所言东岸闻有人声劝勉发遣,行人依教寻白道直向西行进者,是比喻释迦牟尼佛已灭度,后人不得见佛,但有释迦佛的教法存世可依,即比喻如同声音;所言的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叫唤此人回头者,是比喻别解(不同的见解)、别行(不同的修行方法)、恶见(邪知邪见)之人等,妄谈种种见解,递相迷惑扰乱此行人,以及自己造下罪业退失往生的信愿;所言西岸上有人呼唤者,即是比喻阿弥陀佛大愿度众生;所言须臾就到达西岸,善友相见欢喜无限者,是比喻众生长久沉沦生死苦海,旷劫轮回不休,迷惑颠倒,自相缠缚,无由解脱,仰蒙释迦本师发遣,指向西方,又藉阿弥陀佛的悲心召唤,而今信受随顺两土世尊拯济众生的悲愿,不顾水火二河的危险,念念不间断的持名求生,乘托阿弥陀佛以愿力所成就的白道,命终之后,得以往生彼安乐国土,与阿弥陀佛相见,庆幸欢喜无量。【按】水火二河白道喻,寓意深刻,表达了娑婆世界修行人净土起信的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对自力修行绝望之际,随顺此土释尊的发遣与彼土弥陀的呼唤,信愿求生净土,方是出离轮回险境的唯一出路。感恩阿弥陀佛为我等众生心中铺设的往生白道,感恩释尊慈悲的宣说。伏冀净业行人恒常玩味此喻,用以守护念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