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各位同学:修行、学习、做事、吃饭,都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白米煮成熟饭。所谓;熟处能生,熟能生巧。就是说,你煮饭,饭煮熟了,不等于你饭就能煮好了。做事,事做完了,不等于事就做好了。说话,你话说完了,不等于话就说好了。吃饭,你饭吃完了,不等于说你饭就吃好了。上殿,殿上完了,不等于说你殿上好了。这个好跟完是两回事情。完只是任务完成,好就是圆满。我们常常讲功德圆满。什么样子生处能熟?你煮饭烧火的时候,火烧大了不行,火烧小了也不行,菜烧焦了,或者菜煮不熟,它需要一定的火候,需要一定的时间。
菜煮的太熟,饭煮的太烂它也很难吃。你煮的不熟,它也难吃。要煮的刚刚好,吃起来才可口。放的调料也是如此,油、盐、酱油,各种调料,你放得适当才好吃,放得不适当,也一样难吃。什么菜放什么调料,都是有讲究。生处能熟也就是说,你不懂得炒这个菜,要去看菜谱,要去请教厨师,同行之间要互相研究,慢慢菜就会炒,越炒越好,就是熟处能生巧,最后他就能得心应手。一个好的厨师知道什么菜怎么配料,怎么样做好,会非常清楚。但是熟能生巧,他也是用心了,不用心,一样也是做不好。就跟这个做录像一样,十分钟的拍摄,同学昨天晚上就开始调试,刚才又在调试,我们主观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客观条件是不听我们的,你肯定要提早去做准备,否则的话,这个机器,有时也会有故障,也很难保证。要先做好。
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件事情我会了,我做过了,我做过多少遍了,怎么会有问题?最后自己做不好。做不好的话,你就会怪别人不配合,又怪条件怎么不具足,又怪什么原因。如果我们事先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去做了,就不会造成这个事情不会成功,不会圆满。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生处能熟。哪怕你做过一百遍,一千遍,都要把它当成第一次做事情一样,才能够生巧,否则就是不用心。我们说话也是一样,可能到什么地方去参访善知识。善知识跟我们说了几句话,我们听着非常受用。
你在庙里面同样一句话可能听了一百遍一千遍都不受用。为什么如此呢,就是说我们去参访一位善知识的时候,因为是生处嘛,很希求,很在意,你就容易接受,有希求心,听着就很相应。我们平时天天听,听久了,熟处不能生,熟处不能巧,就完了,天天学疲了,就学不下去,就学不好。听话如此,要很专注的听别人在说什么,不是说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这个心就会很成问题。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刚开始班里的同学大家不熟悉,因为不熟悉,说话做事很陌生,或者说不习惯,大家刚刚开始相处。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大家相处久了,熟了,熟了也就无所谓,你也不过如此,他也不过如此,大家都差不多,都不怎么样。就是一旦熟了,对同行善友,常常观过,观过毛病很大,人仰视和俯视是不一样的,仰视就是我们人向上看,俯视是向下看,向下看不知不觉就会觉得我们要比别人高一等,仰视就是说,有的时候,对佛法僧三宝的希求的心,努力追求进步的心,这是我们学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态,我们常常会把佛菩萨认为说在他方世界,是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对着他方世界看不到佛菩萨产生向上仰望的心,实际上对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人或事,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眼光是往下看的,每个人的心态往下看,每个人的眼光往下看,无形当中每个人就生活在空中,生活在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自然而然人就很难相处,这就是我们的问题,然后,你熟处不能生,生处不能熟,不能生巧,善友相处就会有障碍,就会觉得好像很熟悉,但好像又越来越陌生 。
这是一个什么心态呢,简单说,处在一种半生不熟的心态,刚刚开始没有进入佛门,对佛法对寺庙不了解,寺庙好,出家人生活好,慢慢熟了,不用心了,没有希求心了,不能生巧,就是说每天不能很好的发心,每天不能很好的去用功,熟了,不能巧,你现在负责典座,负责大寮,饭把它煮熟就可以,那么这种心态持续等流,慢慢慢慢,这种心态对待任何人,越来越麻木,内心越来越难以认清自己,内心就越来越无耐,越来越难以超越自我,所以说,如果对佛法没有体会的话,在日常生活当中,越是身边的人,越是观过,很远的人,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不是同一个部门,不是同一个组别的人,关系反而很好,或者同人关系不好,他不去找熟人,是去找生人,这个就有毛病,用功出了问题,为什么他会不断去找生人,就是比这个新人高,就是我刚才谈到了,俯视的心理,希望给别人讲,希望给别人开导,修行,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修行是修心。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