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真言网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三

发布时间:2019-06-25 18:49:18作者:药师经真言网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三

【钞】一则不乱。乱则不一。有其一心。无其乱心。故云正反。如言纯一不杂。精一无二之类。是也。华严十回向第四文云。所谓不乱回向。一心回向。释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专注不妄。即正反意。

【疏】次明事理者。如来一语。事理双备。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如大本云。一心系念。正所谓一心不乱也。而事理各别。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钞】前执持中。以忆念体究。略分二种。忆念者。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所谓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言定者。以伏妄故。无慧者。以未能破妄故。

【疏】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故名一心。于中复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钞】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义者。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二即寂照难思。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疏】又教分四种念佛。从浅至深。此居最始。虽后后深于前前。实前前彻于后后。以理一心。即实相故。

【钞】四种如前序中说。一称名。二观像。三观想。四实相。称名者。即今经。观像者。谓设立尊像。注目观瞻。如法华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即观相好光明现在之佛也。若优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观泥木金铜铸造之佛也。故云观像。观想者。谓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即观佛三昧经。十六观经所说。是也。实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亦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是名实相。所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也。此之四者。虽同名念佛。前浅后深。持名虽在初门。其实意含无尽。事一心则浅。理一心则深。即事即理。则即浅即深。故曰彻前彻后。所以者何。理一心者。一心即是实相。则最初即是最后故。问。岂得称名便成实相。答。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今名理一心也。又观经第九。观佛相好疏。直谓观佛法身。相好既即法身。名号何非实相。

【疏】又理一心。正文殊一行三昧。及华严一行念佛。一时念佛。又如起信明真如法身。及诸经中说。

【钞】文殊一行者。以般若智专持佛名。详见前文。华严一行者。德云比丘示念佛法门疏云。一行三昧。观其法身。以如为境。无境非佛。又修念佛三昧。多约渐修。谓先化身。次报身。次法身。今则一时而修。不历次第。一行不二行。一时不二时。故曰即理一心也。起信真如者。论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又摩诃般若经云。菩萨念佛。不以色念。乃至不以四智。十八不共法念。何以故。是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则无所念。无所念。是为念佛。又观佛三昧海经。佛示阿难云。住念佛者心印不坏。释曰。谛了自心。名为观佛。不为境乱。名为三昧。一体不移。名为心印等。又舍利弗陀罗尼经云。唯修一心念佛。皆理一心义也。

【疏】又虽云一心。实则观经三心。起信三心。论三心。乃至华严十心。宝积十心。无不具故。又净名八法。亦一心故。德云二十一念佛门。亦不出此理一心故。

【钞】观经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与起信三心。名殊理一。良以至诚心者。即起信直心正念真如。而此一心不乱。更无虚妄。更无迁流。随顺真如故。深心者。即起信乐集一切善根。而此一心不乱。万善同归故。回向发愿者。即起信度尽一切众生。而此一心不乱。顿融物我故。论明三心。一清净心。而此一心。垢无不尽故。二。安清净心。而此一心。理无不具故。三。乐清净心。而此一心。慈无不摄故。与上二种三心。正相配合也。华严十心者。菩萨十念藏。具明十种念佛。一寂静念。二清净念。乃至十无障碍念。今一心则不动。是寂静念。一心则不染。是清净念。一心则同乎法界。是无障碍念。宝积十心者。解见前文。前谓十心难具。今谓心既一矣。慈悲喜舍。百千种心。何所不具。净名八法者。菩萨成就八法。行无疮疣。生于净土。而第八结云。恒以一心求诸功德。今既一心。百千种法。何所不具。德云念佛门者。华严入法界品。德云比丘告善财言。我得忆念一心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而复开二十一门。起于智光普照。终于住虚空。今谓心外无境界。心外无智照。心外无虚空。故不出一心。悉皆具足。那先经云。诸善之中。独有一心。最为第一。一其心者。诸善随之。正此意也。

【疏】又此一心。即作是二义故。

【钞】观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谓此经一心持名。繇此一心。终当作佛。从因至果。名之曰作。即此一心。全体是佛。非因非果。名之曰是。

【疏】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

【钞】定中定者。以定散判之。修余少善福者。散善也。一心不乱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

【疏】又此一心。即菩萨念佛三昧故。

【钞】或疑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其间并无信愿往生等语。惟言正念诸法实相。是名念佛。似与此经意义相戾。今谓彼专主理。此兼理事。理一心者。念而无念。即实相也。盖彼以无念正入。此以有念巧入。作用稍别。究竟不殊。是故同名念佛三昧。

【疏】又此一心。即达摩直指之禅故。

【钞】寻常说禅者讳净土。今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灵知自性故。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有味乎言之也。或谓直指之禅。不立文字。今持名号。若为会同。不知传法以四句之偈。印心以四卷之经。较之四字名号。文更繁矣。盖非以断灭文字为不立也。不即文字。不离文字。达者契之。

【疏】又此一心。当知心王心所。无不一故。

【钞】王所解见前文。此之八者。及五十一。纷然不齐。杂然竞起。而言无不一者。良繇王所虽多。溯流穷源。不出一心。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次以意识专注忆念。以专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识。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极而忘。所谓恒审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极而化。所谓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则七识八识亦悉不行。主既不存。从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论也。当尔之时。巨浪微波。咸成止水。浓云薄雾。尽作澄空。唯是一心。更无余法。故云无不一也。

【疏】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如法华三昧中说。

【钞】人有疑言。罪既多劫。业重障深。久勤忏摩。渐积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虽能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属理一。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闇室。岂以一灯。闇不速灭。故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不独妙法莲华有之。法华三昧观经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释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归依。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因弥约而果弥广。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心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

【疏】故知古人知见不普之论。乃至定心专心之辨。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钞】知见不普者。华严论云。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菩萨境界。以情存净秽。知见不普。今谓此指仅得事一心者。若得理一。则妙悟一心。有何净秽。然虽知平等法界。无生可度。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正所谓一乘大道也。知见之普。孰过于是。又普贤菩萨为华严长子。非一乘境界乎。而欲面见弥陀。往生安乐。谓之情存净秽可乎。定心专心者。永明谓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上生。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疏】故知古云愚人求净业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复不指事一心故。

【钞】古德谓有参禅不灵。遽变前因。朝暮掐数珠。求净业。又云念几声佛。欲免阎老子手中铁棒。乃愚人所为。执此语者。遂生疑谤。不知此为参禅志不归一。辄自改途者说。非呵净业故。但言愚人朝暮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朝暮一心不乱求净业也。观经云。但闻佛及二菩萨名。能灭无量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则知事一。已非愚人。何况理一。

【疏】故知修净业人。复业余行。非唯不知理一。尚未能持事一心故。

【钞】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此之谓也。

【疏】又此四字。若离合释之。则相即。故名一心。相非。故名不乱。

【钞】相即者。即空即假即中。则如前所明。此能念所念。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二边叵得。中亦不存。三德浑然。不可分别。是名一心。相非者。假非是空。空非是假。中非假空。则能念所念双亡。成般若德。能念所念双立。成解脱德。俱存俱泯。显乎中道。成法身德。三德历然。不可混杂。是名不乱。

【疏】又此一心不乱。亦分五教。今不叙者。以正指顿圆故。

【钞】亦分五教者。以莲分九品。则小大浅深。自有差等。如小教以繇心造业而感前境为一心。始教以阿赖耶识所变为一心。终教以识境如梦。唯如来藏为一心。顿教以染净俱泯为一心。圆教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而佛说此经。本为下凡众生。但念佛名。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属顿圆。又二乘种不生。故略前三。不复分五。天台四教例此。

【疏】又此事理二持。起信中具有此意。

【钞】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次云若念彼佛真如法身。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疏】又此事理二持。即显密二意。

【钞】四字名号。全皆梵语。但念不忘。与持咒同。是名曰密。且念且参。观心究理。是名曰显。为门少异。归元则同。显密圆通。事理无碍。

【疏】又此事理二持。虽上详分胜劣。有专事者。有专理者。机亦互通。不必疑阻。

【钞】此恐仅能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为无益。故言事得通理。以决其疑。大势至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空谷云。不参念佛是谁。直尔纯一念去。亦有悟日。是也。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称佛名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决其疑。念念理一。是念念弥陀也。其为称名。不亦大乎。是故摄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

【疏】又此事理二持。或渐进。或顿入。亦随机不定。

【钞】渐进者。根稍钝人。先勤事持。后渐究理。若根性大利。径就理持。故名顿入。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

【疏】又一心不乱下。有本加专持名号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义不安故。仍依古本不加。而以即是多善福之意。言外补入。斯为允当。

【钞】文义不安者。上文已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着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旧传此二十一字。是襄阳石刻。当知是前人解经之语。襄本讹入正文。混书不别耳。善文义者。当自见得。

【疏】称理。则自性非忆非忘。是执持义。非今非昨。是七日义。非一非多。是一心义。非定非乱。是不乱义。

【钞】本无生灭。何有忆忘。体绝去来。谁成今昨。一亦不为一。多尚奚存。定且无定形。乱将安寄。如斯会得。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终日念心。终日无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则名为真念佛者。

首页123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全文

  • 药师经拼音

  • 药师经讲解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