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真言网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九

发布时间:2019-06-25 18:04:54作者:药师经真言网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九      池一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四身(出成唯识论)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三他受用身】他受用身者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即他报身也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为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他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变化身者谓无而忽有名为变化即应身也谓诸如来随顺机宜变现此身也。

化应身四句(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化身非应】谓佛随类变现龙鬼等形不为佛身是名化身非应。

【二应身非化】谓地前菩萨所见佛身即是随机应现非五趣摄是名应身非化(地前菩萨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五趣者天趣人趣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亦应亦化】谓诸声闻所见佛身见诸相好皆因修成名之为应无而忽有名之为化是名亦应亦化。

【四非应非化】谓佛法报二身非属应化是名非应非化。

佛四德(出涅盘经)

四德者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乘菩萨偏邪之颠倒故称为德(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乐德】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证涅盘寂灭之乐故名乐德(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我德】我者自在无碍之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于五阴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称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

【四净德】净者离垢无染之谓也无诸惑染湛然清净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

身土四依(出华严经?)

【一色身依色相土】谓如来随类应化示现丈六等相好之身即依娑婆等同居之土以其有山河大地等色相是为色身依色相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同居者凡圣同居也)。

【二色身依法性土】谓如来丈六等相好之身当体即是法性之身所依之土亦即常寂光土是为色身依法性土(常寂光土者即佛所居之净土也)。

【三法身依法性土】谓如来法性之身非心非色犹如虚空遍一切处所依之土即是常寂光土是为法身依法性土。

【四法身依色相土】谓如来法性之身遍于??尘之土虽身土相摄事理交互色即非色相即非相而不离刹尘之土是为法身依色相土。

佛四种希有(出金刚经算要刊定记)

【一时希有】时希有者谓佛出世之时不常有也一切众生从旷劫来无明覆蔽流转生死无有穷尽今值佛出世闻说正法依教修行得免生死之苦实为希有也。

【二处希有】处希有者谓佛生于迦毗罗城乃在三千世界之中佛不于余处出现而于此处降生实为希有也(梵语迦毗罗华言能仁住处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三德希有】德希有者谓佛具无量福慧最胜第一非诸菩萨等所可思议实为希有也。

【四事希有】事希有者谓佛降兜率乃至人涅盘等事天上人间最为奇特外道天魔无不归仰用大慈悲极巧方便现多种身相演无量法门随众生根普皆利益实为希有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四无所畏(出大智度论)

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

【一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也)。

【二漏尽无所畏】漏尽者惑业生死俱尽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尽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者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说障法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者说能尽诸苦之道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

四等(出楞伽经)

四等者谓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不二以显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经云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以我与彼字无差别是名字等(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彼者指一切诸佛也谓诸佛皆称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语等】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根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三身等】经云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是名身等(法身者即法性为身也色身者如来丈六之应身也)。

【四法等】经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无二无别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世医四法喻如来(出杂阿含经)

【一善知病】谓世之良医善能知人种种疾病以喻如来善知一切众生业惑等病也。

【二善知病源】谓世之良医善知疾病所起之由或由风湿或由冷热乃至饮食色欲之类发于众病以喻如来善知众生皆由无明烦恼为其根源而有生死轮回之病也。

【三善知病对治】谓世之良医善知对治之方如患冷病者则以热药对治患热病者则以冷药对治患不冷不热病者则以温和之药对治药若对病病无不愈以喻如来说法若众生多贪欲者则说不净之观治之多嗔恚者则说慈悲之观治之是也。

【四善知治已更不动发】谓世之良医善能应病与药人若服已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心安隐不复更发以喻如来为诸众生善说法药对治一切众生业惑之病人能依而修之则得出离生死之苦成就涅盘之乐一切业惑不复发起矣(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四方行七步(出佛本行集经)

谓如来初降生时于四方面各行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行七步已先观东方口自出言世间之中我为最胜我从今日生分已尽此是菩萨希奇之事未曾有法余方悉然。

【一东行七步】东行七步者涅盘经云示为众生而作导首也。

【二南行七步】南行七步者经云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最上福田也。

【三西行七步】西行七步者经云示现无尽永断生死是最后身也。

【四北行七步】北行七步者经云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也。

四门游观(出佛本行集经)

经云尔时虚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见悉达太子在于宫内恐其着五欲乐乃言我当为彼作于厌离之想即以威神感动令其宫内所作音乐皆为不顺五欲之事唯传涅盘微妙之声欲令厌离世间心生觉悟太子闻是声已遂发出游之心即向迦毗罗城四门游观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迦毗罗华言能仁住处)。

【东门见老人】时太子欲向园林游观净饭王闻之于是来令街巷洒扫严净其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驱逐勿使太子见之心有所厌及太子出东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老人伛偻低头倚杖呻吟曲脊傍行太子见已为驭者言我令此身亦当老耶若有如是老??之相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南门见病人】时太子又欲向彼园林游观净饭王闻之于是来令街巷洒扫严净或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驱逐勿使太子见之复生厌离之心及太子出南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病患人身体羸瘦喘气微弱命在须?不能起举太子见已为驭者言若我此身病亦不免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西门见死人】时太子出西门又欲向彼园林游观净饭王闻之于是来令严净街道复振铎言莫令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使太子见之生于厌离及太子出西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死尸卧在床上众人舆行有诸亲属围绕哭泣太子见已心怀??恻为驭者言若我此身同有死法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北门见沙门】时太子又欲向彼园林游观净饭王闻之于是来令严净街道复振铎言莫使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令太子见生厌离心及太子出北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沙门着僧伽黎执锡擎钵威仪整肃行步安详太子见已心生爱乐问言尊者汝是何人沙门答言我名出家之人世间诸行尽是无常我今舍家求无上道故名出家太子为言此业大善于是还宫白净饭王曰世间一切众生皆有别离我今志愿出家乐求涅盘(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僧伽黎华言重复衣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出家四愿(出普耀经)

出家四愿者谓释迦如来初欲出家发此四誓愿度脱众生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一愿济众生困厄】谓我设成正觉得一切智时众生困厄被诸恼患吾当济脱令断恩爱也。

【二愿除众生惑障】谓众生没在生死苦海无明暗蔽悉无所知我当为其显示如清净眼内外无障令其出离也。

【三愿断众生邪见】谓众生在世我慢自大尊己贱彼心存邪见不慕圣道我当开化令入正真也。

【四愿度众生苦轮】谓众生处于生死之苦轮转无际灭智慧根不能自济我当为其说法令得度脱也。

四满成佛(出占察善恶业报经)

【一信满成佛】谓依种性地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种性者种即种子性即性分是也)。

【二解满成佛】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盘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解行者解即解了行即所修之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行满成佛】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诸障菩提愿行悉皆具足是为行满成佛(究竟菩萨即等觉菩萨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证满成佛】谓依净心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胜妙功德是为证满成佛(净心地者即妙觉佛位也)。

天上四塔(出佛成道记并本行集经)

【一箭塔】经云太子年方十五与诸释种角艺太子一箭穿七金鼓又一箭彻过七铁猪复入于土水泉迸出遂名箭井时帝释遂取其箭于忉利天建塔供养(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乃帝释所居之天也)。

【二发塔】经云太子初出家时自持宝刀而发愿云我今截落此发誓与众生断除烦恼习障寻以发掷空中时帝释接向天上建塔供养。

【三钵塔】经云菩萨将诣道树成等正觉时有天人告善生村主二女难陀婆罗曰汝可最初施食于是二女以乳烹麋用钵盛献菩萨食已以钵掷尼连河中时帝释收归天上建塔供养(梵语难陀华言喜梵语婆罗华言力二女名也尼连无翻)。

【四佛牙塔】经云佛阇维时天帝释持七宝瓶来请佛牙其火即灭宝棺自开帝释乃取佛口右颔一牙于天上建塔供养(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四处立塔(出法苑珠林)

【一生处立塔】谓诸佛降生之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毗蓝华言解脱处梵语塔婆华言高显)。

【二得道处立塔】谓如来得道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转法轮处立塔】谓如来转法轮其处不定或在寂场或在鹿苑或在天上等即于其处立塔也。

【四涅盘处立塔】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如来在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俱尸那华言角城梵语娑罗华言坚固)。

四法(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经云于法宝中有其四种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诸佛依此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

【一教法】谓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理法】谓一切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谓戒定慧等诸行之法也。

【四果法】谓至果所证无为涅盘等法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法四依(出法界次第)

法四依者谓依凭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盘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了义经者谓诸大乘经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则万行成就能见佛性也不依不了义经者谓小乘等经不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则万行难成不见佛性也。

【三依义不依语】依义者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

【四依智不依识】依智者照了之心名之为智若依正观之智于诸波罗蜜观察而修则能破生死烦恼之业必证大乘涅盘之果也不依识者妄想之心名之为识若依妄识而修则构集生死烦恼之业流转无穷众苦不息也。

四法界(出华严法界观)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轨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分齐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四藏(出大智度论)

四藏者即经律论咒也以其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经藏】经藏者即如来所说一大藏大小乘诸经也经法也常也人介同尊谓之法三世不易谓之常又云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律藏】律藏者即如来所制大小乘戒律也律法也谓能治众生贪嗔痴种种之恶如治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也。

【三论藏】论藏者即如来所说阿毗昙等论及佛弟子所造诸论也(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

【四咒藏】咒藏者即如来所说一切秘密四咒也如诸陀罗尼及凡经中所有神咒是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

经含四义(出翻译名义)

【一法义】法即可轨可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十界同遵无不轨则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二常义】常即不迁不变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三世而不改易故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贯义】谓如来所说之经贯穿一切深妙义理故也。

【四摄义】谓如来所说之经摄持所化一切众生故也。

讲经四益(出金光明经)

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兴国土获四利益。

【一国土吉祥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土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散疾疫消除寿命修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

【二辅臣和乐益】谓若有国上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所敬爱安隐丰乐随心所愿皆得满足也。

【三国人富寿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沙门弟子及国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寿命延长富逸安乐于诸福田悉得修立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四法师自利利他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其说经之人一切时中身心调适诸人民众增加守护慈悲平等心无伤害亦今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论藏华梵四名(出华严经?)

【一摩怛理迦】梵语摩怛理迦华言本母谓及覆论议则能出生一切义理故也。

【二奢萨怛啰】梵语奢萨怛啰华言议论谓评议辩论空有假实等法故也。

【三乌波你舍】梵语乌波你舍华言近说谓从近从略说经中要义故也。

【四阿毗达磨】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谓能对所问之法故也。

四一(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水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弃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证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四陀罗尼(出瑜伽师地论)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又翻遮持谓遮空有二边之恶持中道之善也。

【一法陀罗尼】谓诸菩萨得念慧力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法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谓诸菩萨持所闻无量义趣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义陀罗尼。

【三咒陀罗尼】咒愿也谓诸菩萨获得如是总持令其咒愿悉皆神验能除一切众生种种灾患是名咒陀罗尼。

【四忍陀罗尼】忍即安忍谓诸菩萨成就坚固之行于所闻法得精进忍是名忍陀罗尼。

四种秘密(出阿毗昙杂集论)

【一令入秘密】声闻之人执着空法谓一切法皆空如来为说大乘之法破其执空之见令生胜解得入圣教是名令入秘密。

【二相秘密】如来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为破诸外道凡夫邪执着有之相是名相秘密。

【三对治秘密】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治之如人有病则应病与药而治疗之即获安适是名对治秘密。

【四转变秘密】转变者转彼不善而变为善也谓如来说一切隐密名言皆为众生起散乱心者令生寂静起颠倒见者令生正见起烦恼者令生清净是名转变秘密。

乘戒缓急四句(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乘戒者乘即佛所说大小乘法也戒即佛所制轻重诸戒也缓者宽缓也急者急切也。

【一乘急戒缓】谓因戒缓故堕于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趣之中由乘急故还得闻法如八部中龙鬼等皆得预会闻法是名乘急戒缓(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也)。

【二戒急乘缓】谓因戒急故得生人天中虽生人天中由乘缓故不乐闻法是名戒急乘缓。

【三乘戒俱急】谓因戒急故得生人天由乘急故亦得闻法悟道是名乘戒俱急。

【四乘戒俱缓】谓因戒缓故永堕四趣失天人身以乘缓故不得闻法是名乘戒俱缓。

四种璎珞庄严(出大方等大集经)

璎珞庄严者谓菩萨以戒等四法庄严法身如世璎珞庄严于身也。

【一戒璎珞庄严】谓菩萨严持禁戒于诸众生无有恶害之心若无恶害之心一切众生常所乐见身口意业悉令清净是名戒璎珞庄严。

【二三昧璎珞庄严】谓菩萨于诸众生运大慈心质直柔软乃至远离贪嗔痴行修习一切三昧是名三昧璎珞庄严(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智慧璎珞庄严】谓菩萨心无疑网远离颠倒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戒定慧聚清净无着观于世间犹如梦幻观于法界无有去来是名智慧璎珞庄严。

【四陀罗尼璎珞庄严】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谓菩萨能持诸善法令不散不失又云总持谓能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是名陀罗尼璎珞庄严。

四种三昧(出摩诃止观)

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行法众多略言其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又云调直定众生心行常不调不直不定入此三昧能调能直能定故名三昧。

【一常坐三昧】常坐三昧者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蠲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法法融摄故曰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或宿障发动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号以求加护除经行饮食便利之外时刻相续无须?废此之三昧于一期中若能精勤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障业显发实相之理矣。

【二常行三昧】常行三昧者亦名般舟三昧梵语般舟华言佛立佛立有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故名佛立以九十日为期终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之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三半行半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者若依方等经七日为期唯诵祖持咒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若依法华经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故经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也(梵语祖持华言秘要)。

【四非行非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者前之三种俱用行坐今言非行非坐者虽非行坐实通行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谓但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不拘限期心存止观念起即觉是也。

四智(出成唯识论)

【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证入是名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四无碍智(亦名四无碍辩出法界次第)

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智境四相(出圆觉经略?)

谓于有所证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于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我相者谓众生于涅盘之理心有所证而其有所证取之心执着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是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人相】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证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证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四镜(出起信论)

镜以明净鉴照为义谓真如本觉之性有空有不空有体有用故以四镜喻焉。

【一如实空镜】谓真如实相体本空寂离一切妄心境界之相如明镜无染故名如实空镜。

【二因熏习镜】谓真如觉体能作现法之因复能熏习内心而一切境界悉于中现故名因熏习镜(已上二种明真如在缠故有空不空之义也缠者烦恼业缚也)。

【三法出离镜】谓真如觉体之法出离烦恼之尘纯一明净故名法出离镜。

【四缘熏习镜】缘即所化机缘谓真如觉体出缠之时随照物机与彼众生作外缘熏力令其修习善根故名缘熏习镜(已上二种明真如出缠从体而起用也)。

四安乐行(出法华文句)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謟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四安乐行(出华严经?)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盘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盘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千故名安乐行(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理而行名为行处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为近处以行处近处终归于空也。

【二身口无过行】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三心无嫉妒行】心无嫉妒行者谓见人修善即能随喜劝修证入菩提之道远离嫉害妒忌等行法华经云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謟诳之心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大慈悲行】大慈悲行者谓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愿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法华经云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是也。

藏教生灭四谛(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也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阴等法皆空也)。

【一苦谛】苦即逼迫之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入三界生死声闻之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也)。

【二集谛】集即招集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盘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能通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戒定慧之道实能通至涅盘故名道谛(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通教无生四谛(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逸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证入中道之理与后别圆二教是同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苦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当体即空而无逼迫之相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惑业之因当体即空了无惑业和合之相故名集谛。

【三灭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昔本无生今亦无灭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戒定慧之道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无有二相故名道谛。

别教无量四谛(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纯是菩萨所修之法不同藏通二教是三乘共修也别后圆教者此教所明法门行相隔历次第不同圆教一切圆融也十法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住烦恼者一切见住地惑欲爱住地惑色爱住地惑有爱住地惑无明住地惑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也)。

【一苦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十界众生生死诸苦一一不虚故名苦谛(十界众生佛亦在列者大论云众生无上者即佛是也)。

【二集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十界众生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道谛】谓此教菩萨谛审无量道法实能自利利他故名道谛。

【四灭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六度之行实能证于涅盘寂灭之理故名灭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圆教无作四谛(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圆教者谓事理无碍法法融摄也无作四谛者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无有造作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是名圆教无作四谛(阴入皆如者阴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入即六根六尘互相涉入通为十二入也此阴入之法皆言如者如即理也边邪皆中正者谓空有二边邪倒之见皆即中正也)。

【一苦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五阴十二入之法皆即真如实无苦相可舍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一切烦恼尘劳性本清净实无招集生死之相故名集谛。

【三道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一切诸法皆即中道离边邪见实无烦恼之惑可断亦无菩提之道可修故名道谛。

【四灭谛】谓此教菩萨谛审生死涅盘体元不二实无生死逼迫之苦可断亦无涅盘之寂灭○乐可证故名灭谛。

四胜义谛(出成唯识论)

【一世间胜义】谓于世间五蕴虚妄之法而说真如胜妙之义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道理胜义】谓声闻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

【三证得胜义】谓声闻证得二空真如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二空者人空法空也)。

【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之理唯有诸佛尽知尽证乃胜义中之最胜义也。

四世俗谛(出瑜伽师地论)

【一世间世俗】俗即习俗谓世间众生安立舍宅及治生等种种之事皆悉虚假不实也。

【二道理世俗】谓五蕴等法皆是假名安立若依道理一一推穷皆无自体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三证得世俗】谓观世俗假立之法皆空证得预流等果也(预流者预入圣道之流即初果也)。

【四胜义世俗】谓于世俗假立之法了达胜妙之义也。

四念处(出法界次第)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生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四正勤(亦名四断出法界次第)

正则不邪勤则不怠毗婆沙论云断已生恶法犹如除毒蛇断未生恶法如预防流水增长已生善如溉(居代切灌也)甘果栽(栽苗也)未生善令生如钻(祖官切穿也)木出火故名四正勤(梵语毗婆沙华言广解)。

【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五盖等烦恼覆心离五种善根故一心勤精进方便断除不令更生也(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悔盖疑盖也五善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二未生恶令不生】谓五盖等烦恼恶法今虽未生后若生时能遮五种善根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生也。

【三已生善令增长】谓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不退失也。

【四未生善令得生】谓五种善根虽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得生也。

四正断(出杂阿含经)

【一断断】谓所起恶不善法断已复生更须精进摄受令不生起断而又断是名断断。

【二律仪断】谓坚持戒律慎守威仪断一切恶是名律仪断。

【三随护断】谓于无漏真实三昧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修断】谓已起善法增益修习令其生长诸不善法自然断除是名修断。

四如意足(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向心今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如意足。

四种方便(出起信论)

论问云既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古猛切)秽之垢若不以方便磨治终不得净故说四种方便(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及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大悲心摄化众生不住涅盘以此为行则能出生一切善法故名行根本方便(因缘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缘缘即缘助谓助于六根能生六识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能止方便】止即遮止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故名能止方便。

【三发起善根方便】谓勤供养礼敬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三宝护持力故能令业障消除善根增长故名发起善根方便(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广大誓愿尽未来际化度一切众生皆令究竟入于涅盘故名大愿平等方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全文

  • 药师经拼音

  • 药师经讲解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