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释约性】
所言约事辨性以性约体。说有凡圣法身之异名者。所谓以此真心。能现净德故。即知真心。本具净性也。复以真心能现染事故。即知真心本具染性也。以本具染性故。说名众生法身。以本具净性故。说名诸佛法身。以此义故。有凡圣法身之异名。若废二性之能以论心体者。即非染非净。非圣非凡。非一非异。非静非乱。圆融平等。不可名目。但以无异相故。称之为一。复是诸法之实。故名为心。复为一切法所依止故。名平等法身。依此平等法身有染净性故。得论凡圣法身之异。然实无有别体。为凡圣二种法身也。是故道一切凡圣。同一法身。亦无所妨。何以故。以依平等义故。道一一凡。一一圣。各别法身。亦无所失。何以故。以依性别义故。
文中以此真心能现等。正约事以辨性也。以本具染净性等。乃以性而约体也。若废二性之能等。融拂凡圣二性。明其无二体也。是故道一切凡圣等。明其圆融无碍。不妨说同说别也。
【(午)二释疑三。初释习性疑。二释有性疑。三释立名疑。(未)今初】
问曰。如来之藏体具染净二性者。为是习以成性。为是不改之性耶。答曰。此是理体。用不改之性。非习成之性也。故云佛性大王。非造作法。焉可习成也。佛性即是净性。既不可造作故。染性与彼同体。是法界法尔。亦不可习成。
性有二义。一者始终不改义。二者熏习成种义。今约理体之用名之为性。非约习成也。佛性名为大王者。以具自在统摄之全能故。
【(未)二释有性疑】
问曰。若如来藏体具染性。能生生死者。应言佛性之中有众生。不应言众生身中有佛性。答曰。若言如来藏体具染性能生生死者。此明法性能生诸法之义。若言众生身中有佛性者。此明体为相隐之语。如说一切色法。依空而起。悉在空内。复言一切色中。悉有虚空。空喻真性。色喻众生。类此可知。以是义故。如来藏性能生生死。众生身中悉有佛性。义不相妨。
【(未)三释立名疑】
问曰。真如出障。既名性净涅槃。真如在障。应名性染生死。何得称为佛性耶。答曰。在缠之实。虽体具染性故。能建生死之用。而即体具净性故。毕竟有出障之能。故称佛性。若据真体具足染净二性之义者。莫问在障出障。俱得称为性净涅槃。并合名性染生死。但名涉事染。化仪有滥。是故在障出障。俱匿性染之义也。又复事染生死。唯多热恼。事净涅槃。偏足清凉。是以单彰性净涅槃。为欲起彼事净之泥洹。便隐性染轮回。冀得废斯事染之生死。若孤题性染。惑者便则无羡于真源。故偏导清升。愚子遂乃有欣于实际。是故在障出障。法身俱隐性染之名。有垢无垢。真如并彰性净之号。此明第二因果法身名别之义竟。
若论法性平等。名字性空。不惟在障可名性染生死。纵令出障亦可名性染生死也。但以称为佛性可引物情。名为染性。徒增惑结。喻如荀卿性恶之论。无益斯民。孟轲性善之称。有裨世道多矣。
【(巳)三明真体在障出障之理二。初正明。二释疑。(午)初中三。初明体性本融。二明约用差别。三明用不违体。(未)今初】
次明第三在障出障之义。问曰。既言真如法身。平等无二。何得论在障出障。有垢无垢之异耶。答曰。若论心体平等。实无障与不障。不论垢与不垢。若就染净二性。亦复体融一味。不相妨碍。
【(未)二明约用差别】
但就染性依熏起故。有障垢之名。此义云何。谓以染业熏于真心。违性故。性依熏力。起种种染用。以此染用。违隐真如顺用之照性。故即说此违用之暗以为能障。亦名为垢。此之垢用。不离真体故。所以即名真如心为在障法身。亦名为有垢真如。若以净业熏于真心。顺性故。性依熏力。起种种净用。能除染用之垢。以此净用。顺显真心体照之明性。故即说此顺用之照。以为圆觉大智。亦即名大净波罗蜜。然此净用不离真体故。所以即名真心为出障法身。亦名无垢真如。以是义故。若总据一切凡圣以论出障在障之义。即真如法身于一时中。竝具在障出障二用。若别据一一凡圣以论在障出障之义。即真如法身始终方具在障出障二事也。
【(未)二明用不违体】
然此有垢无垢在障出障之别。但约于染净之用说也。非是真心之体。有此垢与不垢障与不障。
用分染净。而体自平等。是故染亦不名垢障。净亦不名不垢不障也。初正明竟。
【(午)二释疑】
问曰。违用既论为垢障。违性应说为碍染。答曰。俱是障性垢性。亦得名为性障性垢。此葢平等之差别。圆融之能所。然即唯一真心。勿谓相碍不融也。问曰。既言有平等之差别能所。亦应有自体在障出障耶。答曰。亦得有此义。谓据染性而说。无一净性而非染。即是自体为能障。自体为所障。自体为在障。就净性而论。无一染性而非净。即是自体为能除。自体为所除。自体为出障。是故染以净为体。净以染为体。染是净。净是染。一味平等。无有差别之相。此是法界法门。常同常别之义。不得闻言平等。便谓无有差别。不得闻言差别。便谓乖于平等也。此明第三在障出障之义竟。
初一番问答。许其性障性垢之名。而无相碍不融之义。以惟一真心故。次一番问答。许其自体在障出障之义。而无平等差别互乖之情。以常同常别故。
【(巳)四明事用相摄之相二。初以理曲明。二以事巧示。(午)初中二。初正明相摄。二兼破余疑。(未)初又二。初相摄。二相即。(申)今初】
次明第四事用相摄之相。问曰。体相染净。既得如此圆融。可解少分。但上言事法染净。亦得无碍相摄。其相云何。答曰。若偏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依持之用。即可得相摄。所谓一切众生。悉于一佛身中起业招报。一切诸佛。复在一众生毛孔中修行成道。此即凡圣多少以相摄。若十方世界内纤尘而不迮。三世时劫。入促念而能容。此即长短大小相收。是故经云。一一尘中。显现十方一切佛土。又云。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即其事也。又复经言。过去是未来。未来是现在。此是三世以相摄。其余净秽好丑。高下彼此。明暗一异。静乱有无等。一切对法。及不对法。悉得相摄者。葢由相无自实。起必依心。心体既融。相亦无碍也。
第一章中。具明性染性净。事染事净。及全理成事。全事摄理。全事摄事。圆融无碍法界法门。但理事互摄。犹可依通。以事摄事。诚难思议。故蹑前而起问也。答中先拂妄情所执。次以缘起依持之用而融摄之。葢既全心起相。全相即心。安得不一相即一切相耶。
【(申)二相即】
问曰。我今一念。即与三世等耶。所见一尘。即共十方齐乎。答曰。非但一念与三世等。亦可一念即是三世时劫。非但一尘共十方齐。亦可一尘即是十方世界。何以故。以一切法唯一心故。是以别无自别。别是一心。心具众用。一心是别。常同常异。法界法尔。
以别是一心。故常同。以一心是别。故常异。常同。故言相即。常异。故言相摄。同异俱不思议。相摄相即岂复有二体哉。初正明相摄竟。
【(未)二兼破余疑五。初破凡圣不同疑。二破圣无别相疑。三破世谛差别疑。四破世谛摄事疑。五破滥同神我疑。(申)今初】
问曰。此之相摄。即理实不虚。故圣人即能以自摄他。以大为小。促长演短。合多离一。何故凡夫不得如此。答曰。凡圣理实同尔圆融。但圣人称理施作。所以皆成。凡夫情执乖旨。是故不得。
【(申)二破圣无别相疑】
问曰。圣人得理。便应不见别相。何得以彼小事以包纳大法。答曰。若据第一义谛真如平等。实无差别。不妨即寂缘起。世谛不坏而有相别。
此明圣人既悟第一义谛。不坏世谛。不同凡夫二谛俱迷。
【(申)三破世谛差别疑】
问曰。若约真谛本无众相。故不论摄与不摄。若据世谛彼此差别。故不可大小相收。答曰。若二谛一向异体。可如来难。今既以体作用。名为世谛。用全是体。名为真谛。宁不相摄。
【(申)四破世谛摄事疑】
问曰。体用无二。只可二谛相摄。何得世谛还摄世事。答曰。今云体用无二者。非如揽众尘之别用。成泥团之一体。但以世谛之中。一一事相。即是真谛全体。故云体用无二。以是义故。若真谛摄世谛中一切事相得尽。即世谛中一一事相亦摄世谛中一切事相皆尽。如上已具明此道理竟。不须更致余诘。
【(申)五破滥同神我疑】
问曰。若言世谛之中一一事相。即是真谛全体者。此则真心徧一切处。与彼外道所计神我徧一切处。义有何异耶。答曰。外道所计。心外有法。大小远近。三世六道。历然是实。但以神我微妙广大。故徧一切处。犹如虚空。此即见有实事之相异神我。神我之相异实事也。设使即事计我。我与事一。但彼执事为实。彼此不融。佛法之内。即不如是。知一切法。悉是心作。但以心性缘起。不无相别。虽复相别。其唯一心为体。以体为用。故言实际无处不至。非谓心外有其实事。心徧在中。名为至也。
外道神我之计。复有二别。一者计异物是我。二者计即物是我。虽有二计。总不达一切惟心。心外无物。故与大乘法门不同。初以理曲明竟。
【(午)二以事巧示二。初许示。二正示。(未)今初】
此事用相摄之义难知。我今方便。令汝得解。汝用我语不。外人曰。善哉受教。
事事无碍法界。不离众生日用之间。迷者不觉。高推圣境。故今更就事以巧示之也。
【(未)二正示二。初示大小相摄相即。二示时劫相摄相即。(申)今初】
沙门曰。汝当闭目。忆想身上一小毛孔。即能见不。外人忆想一小毛孔已。报曰。我已了了见也。沙门曰。汝当闭目忆想作一大城。广数十里。即能见不。外人想作城已。报曰。我于心中了了见也。沙门曰。毛孔与城。大小异不。外人曰。异。沙门曰。向者毛孔与城。但是心作不。外人曰。是心作。沙门曰。汝心有小大耶。外人曰。心无形相。焉可见有大小。沙门曰。汝想作毛孔时。为减小许心作。为全用一心作耶。外人曰。心无形段。焉可减小许用之。是故我全用一念想作毛孔也。沙门曰。汝想作大城时。为只用自家一念作。为更别得他人心神共作耶。外人曰。唯用自心作城。更无他人心也。沙门曰。然则一心全体。唯作一小毛孔。复全体能作大城。心既是一。无大小故。毛孔与城。俱全用一心为体。当知毛孔与城。体融平等也。以是义故。举小收大。无大而非小。举大摄小。无小而非大。无小而非大。故大入小而大不减。无大而非小。故小容大而小不增。是以小无异增。故芥子旧质不改。大无异减。故须弥大相如故。此即据缘起之义也。若以心体平等之义望彼。即大小之相本来非有。不生不灭。唯一真心也。
全举心体而成一毛孔。全举心体而成一大城。此不变随缘之用也。大亦唯心。大无大相。小亦唯心。小无小相。大小生时心不生。大小灭时心不灭。心既不生不灭。则唯心之大小全体即心。故亦即不生不灭。此随缘不变之体也。既全体起用。全用即体。宁不全用摄一切用耶。
【(申)二示时劫相摄相即】
我今又问汝。汝尝梦不。外人曰。我尝有梦。沙门曰。汝曾梦见经历十年五岁时节事不。外人曰。我实曾见历涉多年。或经旬月时节。亦有昼夜。与觉无异。沙门曰。汝若觉已。自知睡经几时。外人曰。我既觉已。借问他人。言我睡始经食顷。沙门曰。奇哉。于一食之顷。而见多年之事。以是义故。据觉论梦。梦里长时。便则不实。据梦论觉时食顷。亦则为虚。若觉梦据情论。即长短各论。各谓为实。一向不融。若觉梦据理论。即长短相摄。长时是短。短时是长。而不妨长短相别。若以一心望彼。则长短俱无。本来平等一心也。正以心体平等。非长非短故。心性所起长短之相。即无长短之实。故得相摄。若此长时自有长体。短时自有短体。非是一心起作者。即不得长短相摄。由虽同一心为体。若长时则全用一心而作。短时即减少许心作者。亦不得长短相摄。正以一心全体复作短时。全体复作长时。故得相摄也。是故圣人依平等义故。即不见三世时节长短之相。依缘起义故。即知短时长时体融相摄。又复圣人善知缘起之法。唯虚无实。悉是心作。是心作故。用心想彼七日以为一劫。但以一切法。本来皆从心作。故一劫之相。随心即成。七日之相。随心即谢。演短既尔。促长亦然。若凡夫之辈。于此缘起法上。妄执为实。是故不知长短相摄。亦不能演短促长也。此明第四事用相摄之相竟。
唯心之长。可以作唯心之短。唯心之短。可以作唯心之长。故得相摄。长亦唯心。长无长相。短亦惟心。短无短相。故得相即也。余例上可解。
音释
滥(音缆)匿(女力切)洹(胡官切音桓)轲(苦何切)内(音纳)迮(侧格切)蹑(音聂韬也)诘(音杰问也)
版权所有:药师经真言网